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时无聊读董桥

(2011-04-18 20:23:00)
标签:

文化

分类: 视读笔记

闲时无聊读董桥

闲时无聊读董桥

                                      

 

说来可笑,我读大学时不自量力,抱着哲学、历史用了几天功,书没读通,倒落下个偏头疼的病根。后遗症之一就是一读稍嫌艰涩、深奥点的书,就头疼欲裂,仿佛头上戴了个紧箍咒。于是自知此生没有做学问的福气,也就死了那条心,专读一些不那么费脑,看起来相对轻松的书——比如董桥。

说起董桥,简直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他的精致,恨的也是他的精致。读惯粗糙文字的人,猛地一读他的文字,会有一种惊艳的感觉。董桥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这话并不是夸张,古剑就亲耳听董桥说过,他的每篇文章都至少修改过六七遍。但是他的文字也未免太精致了一点,就像过甜的点心,吃多了总难免会腻味。董桥有一本书,书名就叫“文字是肉做的”,还没展读,先就腻了。还好他没说是用肥肉做的。

所以他的书我总是读读放放,既没办法一口气读完,但也无法完全割舍。董桥的文章之所以吸引我,除了文字的精致,还在于它内容上的雅致。董桥自称是老派遗少,恋的是怀旧这一口,笔墨所及皆是旧书旧画旧玩意,弥漫其间的却是旧人情。落笔于物,着墨却在人,这是董桥的高明之处。笔致摇曳多姿,旧情朦朦胧胧,这又是董桥惯用的旧伎俩。我虽不懂旧书旧画,却爱呼吸它们散发出的灰尘味道,更何况出入其间的,往往还有文化名人的倩影——比如广西师大出版社新出的这本《青玉案》,从一些文章题目即可看出,比如“王世襄的狮子在我家”、“ 杨绛先生来了信”。董桥又极讲究书的装帧,每本书都精美得像件艺术品,堪供摩挲把玩。这本大陆版《青玉案》我认为已足够精美了,32开仿布纹精装,草绿色封面素淡得只有几个字,内页文字疏朗有致,24幅插图印刷精美,可是挑剔的董迷们仍然对它大加抨击,谁让他们作为参照的是几成经典的香港牛津版?牛津版的《青玉案》我没见过,但见过同一系列的《绝色》,一见之下即知他们为什么语间那么多不屑了。

《青玉案》是作为广西师大出版社“董桥文存”的一种问世的,与其一同问世的还有《记得》。早在去年十月份,就在《南方周末》上读到董桥为该“文存”写的“总序”。书还没出,先放出风声,没有比这个更吊人胃口的了。偏偏它又姗姗来迟,惹得我时不时要上网查查,几乎为之弄得人憔悴。在该“总序”里,董桥谈到电子书,说“都说电子书快代替纸本书了,我不信。”我也不信!董桥的书即是一例,电子书制作技术再进步估计也难以做出纸质书一册在手的那种温馨感觉。董桥又说“我情愿一页一页读完一千部纸本书也不情愿指挥鼠标滑来滑去浏览一万本电子数据”,“荧屏上扫出一页页电子书我也试过,冰冷冷没有纸感没有纸香没有纸声,扫得出大学问扫不出小情趣”。这句话算是道出了董桥的本质!那些质疑董桥学问的人,实在不懂得董桥,董桥虽然也向往钱钟书那样的大学问,但更心仪的却是这样的小情趣。

董桥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年是下午茶”,中年是不是下午茶我不知道,但对于我来讲,董桥的文章却是下午茶的茶点,要的不是充饥,而是一种美丽的点缀。靠在阳台的摇椅上,就着午后懒懒的暖阳,啜一口清茶,读一篇董桥,也未尝不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

                                             2011/4/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