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来新夏、卡佛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视读笔记 |
2009年1月6日
昨夜将《毛边书情调》匆匆览过,说“览”绝非虚词,因为如果说一开始还抱着认真的态度阅读的话,到后来基本上就是走马观花了,这实在不能怪我,陈学勇在序言里就担心:“可供编选的文章实在少得可怜,而且往往内容相袭”,不幸,这种担心果然应验了,主要是内容相袭严重,每篇文章里引用的总是那几段话,不是鲁迅就是唐弢,而引用后者基本上等于转引鲁迅,而且态度惊人的一致,不是喜欢就是不喜欢,理由也差不多,所以读到后来,实在感觉乏味得很。这也难怪,本来关于毛边书的资料就不多,理论上也没有什么开拓和创新,能写出什么新意去?本书真正有价值的可能就是编者沈文冲编写的那篇《中国百年毛边书刊知见录》,但是这种价值也是资料价值,如果有谁决意搜集毛边本,倒是可以借此按图索骥,不过,我猜效果也不会明显,因为正如王稼句所言:书和人是有缘分的。缘分未到,即便按图也未必能索到骥。不过,从这个资料里可以看出,百年来毛边书刊也有至少448种之多,其中鲁迅一人著译的就有60种,现代其它作家作品毛边本有230种,当代作家作品也有158种之多,要想搜集完整,想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王稼句那样一次就买到三十多册毛边书,真可称得上奇遇,是真正的可遇而不可求(见王稼句《毛边书谈琐》)。
日继续读《藏书家》,书中多谈古书。说来可怜,因知识储备不足,看这些文章只能过过眼瘾,对里面提到的书多不了解,而且现在想找本线装书感受一下那种感觉,也已经很难了。想起当年在北京上学,也慕名去琉璃厂逛过,在中国书店,也看到过不少线装书,但是一问价,至少也是一两百块钱,不是一个穷学生所能问津的,所以连拿起来打开翻翻的勇气也没有。而且当时似乎对线装书还不能理解,也并不觉得有多好。现在倒是很喜欢,特别是诗词集,拿一册在手翻读一下,那种感觉该是如何的美好。但是多年未去北京了,不知现在中国书店还有没有,估计即便有,也一定贵得吓人了。
在《藏书家》中读到几篇来新夏的文章,感觉颇好,特别是《我与<书目答问>》,使我一恍惚,记得架上的《书目答问补正》就是来新夏编著的,翻出一看,不是,是范希曾,但来新夏这个名字异常熟悉,一定在哪里见过。后来读《毛边书情调》,才知道原来是在“书林清话”文库见到过来新夏的《邃谷书缘》,难怪印象深刻。下午下班路过光合作用书房,特意进去翻查这本书,果然有,翻读了几篇,感觉喜欢的也就《藏书家》上登过的这几篇,于是打消了要买的念头。回头再说《书目答问》,来回忆当年他跟余嘉锡学目录学,向余请教,余指导他:一要继续读《书目答问补正》,特别注意字里行间。二要读一些与《书目答问》有关的著作。三要利用假期为《书目答问》编三套索引,即人名索引、书名索引和姓名略人物著作索引。来按余的指点做了,果然感觉“对于读书治学、开辟领域、转换方向都颇有左右逢源的美感。”这倒是很值得有志于学习目录学的人借鉴,但是正如来自己指出的:“只是这种方法太笨,肯做的人不多而已。”来能不怕笨而做到这一点,反倒真正让人佩服。
早上出门,犹豫片刻,将《大教堂》塞进书包,本望中午闲暇能读一点,不料午饭吃得时间太长,一页未翻。该书买回已有数日,知道这本书出版还全赖南宋兄告知,那日去晓风书屋,无意中就看到,当即就买了下来。家中已有一本花城版于晓丹译本《你在圣·弗兰西斯科干什么》,是几年前鸿益兄送我的,他知道我写小说,一定要把它送给我学习参考,此情现在想来依然感人。那本书我有认真读过,还做了一些笔记。但是卡佛的小说再没见国内有出版过,这次出版自然让人兴奋,对比过,两书除《大教堂》有重复,其它篇目都不同。而《大教堂》中收的“马笼头”这篇,倒是在苏童选编的《一生的文学珍藏》中读过,那篇是主万翻译,名字被译成了“马辔头”。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高兴选编的《20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编年——美国卷》中也选了一篇卡佛的《你在圣·弗兰西斯科干什么》,不过译者署名不是于晓丹,而是江荻,但是我简单比较了一下两个译本的开头,几乎一字不差,说几乎,是因为毕竟还有一些不同,比如第一段江译有一句话为“看见上面一个年轻人的照片的时候”,于译为“看见上面一个年轻人的照片”,少“的时候”三字,第二段江译“我从一九四七年起干这工作”,于译为“我从1947年起干这工作”,差别仅在于一个是汉字数字,一个是阿拉伯数字,除此之外,这两段一模一样。我不知道这个江荻是否就是于晓丹,或者于晓丹就是这个江荻,如果不是,这种惊人的一致可就太让人生疑了!除此之外,未再见到其它卡佛小说的译本——当然很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
小周买重了一本易中天的《西北风,东南雨》,送我一本,翻阅了一下,感觉写得挺好,挺有意思,以前一直想当然的东西深究起来,还那么多道道,从这个角度来看,易中天还是值得佩服的。有些人之所以对易中天反感,想必并不在于他没有才气,而在于他的名声和他的才气并不完全相称吧。
兴业银行送一本《魅力集邮》,高中时跟风集过一段时间邮票,不过很快就放弃了,这本书闲来翻翻,想必也会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