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异共》读书日记 |
分类: 视读笔记 |
2007年4月14日
二十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托·斯·艾略特说过,谁能比哈克贝里·芬更像美国人?以此说明《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在美国文学中的代表性。就是这句话让我更觉得阅读《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必要。书买回来已经几个月了,但一直没有真正打开(类似的书在家里越来越多,渐渐成为一股势力)。前几天开读,读来却饶有兴致。其中关于“打对头”,也即芬落难甘洁佛家那一段,给人的感觉像是重温“罗密欧与朱丽叶”,极其悲惨的结局,也许说明在马克·吐温那个年代,家族式的对抗和仇杀还十分流行。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之前,还有一部《汤姆·索亚历险记》,二者相互独立,尽管有个别的牵连。为了丰富理解,晚上在网上搜这根据这两部小说改编的影片,却只搜中《汤姆·索亚历险记》,电影中孩子们的演出极其搞笑,简直就像小大人,特别是汤姆和贝蒂的那场戏,当最后汤姆杀死印地安乔,带领贝蒂走出山洞,特别是被奉为英雄,又发现了宝藏从而发财的时候,贝蒂不由拉了拉汤姆的衣角,说别忘了我们有婚约呀。看到这里让我几乎喷饭。但是在这部影片里哈克贝里·芬有点木,个头也比汤姆·索亚高,与小说《哈》里哈克贝里·芬的活灵活现以及对汤姆的崇拜不尽一致,最大的差别是黑奴吉木,电影中是一个黑小孩吉姆(不知二者是否为同一人),而小说《哈》中吉木则是一个结了婚有孩子的黑人。但是真正给我启发的是电影前面那几句题辞,他表明了马克·吐温写这两部小说的用意,他说他意在提醒成人们记得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童年。可惜的是,我们的很多大人都“无意中”把它忘掉了,从而导致“历史”也在不断重演。
晚上还看许秦豪等韩国导演的短片集《异共》,有几个颇有意思,一个是一个女孩子坐在公交车上频频拍照,突然,有一下,快门按下去,世界静止了,所有的人以及物都以那一刻的姿态凝固了。只有摄影者可以自由走动,营造了一个诡秘的遐想世界。还有一个片子叫“二十个问题”,一个男青年在地铁站被一个躺在地上的流浪汉绊倒了,他骂骂咧咧地爬起来,站到了地铁边上,仿佛准备自杀,突然被流浪汉一把抓住了,流浪汉让他问二十个问题,看看他在等什么?如果猜不出,就要把他推下去。青年人就猜了一大通,没有猜出来,要求提示,流浪汉就提示说先猜猜他丢了什么,结果年轻人仍然猜不出,他嘴里冒出来的都是爱情、时间等抽象性名词,而流浪汉告诉他他丢的是手机,刚才摔倒时掉出来的。现在继续回答刚才那个问题,他在等什么?年轻人的眼睛突然亮了,他的嘴里又开始冒“希望”呀之类的大词,最后一次答完之后流浪汉就把他推下了地铁轨道,等地铁过去之后,流浪汉嘲笑道:傻瓜,不是地铁吗?还有一部影片讲有人认为世界的一切丑恶,比如战争都是因为男人,如果男人在二十岁之前自杀就不至于如此了,所以为了拯救世界,韩国通过了一个二十岁自杀法令,镜头一转到了五十年后,女人变成了魔头,都极力争抢男人的精子,演变出一场新的“战争”。母亲讲过一件事,说听老人讲,以前人一旦活过60岁,不死就要被活埋。这个传说让我相当惊讶,但我对它的真实性(存在过吗)极其怀疑。但母亲坚信不移,说她的确听说过。不过,从理论上讲(不考虑人道伦理),这倒是解决老龄化社会的一个“妙方”——可是现实却是,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延年益寿的产品和办法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