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年1月26日

(2007-01-27 19:05:13)
分类: 视读笔记
2007年1月26日 星期五 晴
在网上读到王棵写给《厦门文学》的一篇创作谈《纯粹的小说》,他的观点我很赞同。
“我有篇小说是写守礁军人的。写完后我拿给我身边的军人朋友看,他们看后无不摇头,理由是我写得不够“明亮”。我把它发到网上一个以先锋姿态著称的文学论坛。发上去不几分钟,就得到“精华”的礼遇,跟贴者无不拍手叫好。然而几天后,在论坛享有“大腕”地位的一位负责人跟了一个贴子,极其严肃地指称这篇小说如何唱高调,如何恶心死人,从此以后,这小说成了该论坛的一篇病文范例,后面跟贴如云,无不在说这篇小说的毛病,我后来统计了一下,这篇仅几千字的小说被列举的毛病不下20条,而它惟一被这个论坛的人共同认可的优点只是,作者的写作技术比较娴熟老到。接下来我把这个小说投给了三家刊物,一家刊物的编辑竟说这个作者的写作技术太稚嫩了,第二家刊物的编辑干脆就说她根本没看懂我在写什么,而第三家刊物的编辑给我的回复只有三个字,“非常好”。
这篇小说的遭遇令我震惊。众所周知,一篇小说绝不可能得到所有人认同,这是常识,我震惊是因为它竟然会获得如此多的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件事之后,我确定了一件事:小说这种东西无需他人的认可,自己觉得它不昧良心就成了;外在的认同率并不能成为判断一篇小说优劣的标准,那些飘荡在小说周围的评论声本身就跳不出自己的狭隘、人云亦云之类的死穴;外在的认同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置他人的评价于不顾,去写自认为对的小说。
什么是我自认为对的小说呢?从某个角度说,小说无非是“怎么写”和“写什么”这两个问题。我个人目前对“怎么写”基本不去理会。形式,或者表达方式,最终会被历史忽略不计。每个历史时期的人都有它独特的语言习惯,时间挥步向前,今天的人们再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去说话,那时候的人到底怎么说话已经成为一个谜;多少年以后的人们已或多或少脱离从前的语境,我们已无从判断那时某篇文字的表述是否是最靠谱的,所以我们通常只去关心它们到底说了些什么。是的,对小说而言,形式是时段性的,刻着时代烙印的,不是恒久的一个东西,它只是写者应时、应景的无奈举措,只能证明写者的善良或入世。说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这才是最根本的。
那么该写什么?小说显然是虚构的,但我永远把它当成世界上最真实的一门艺术。小说必须是真实心灵的巨大投影,而且它必须是巨大的。流传在空气中的泡沫和水份自然不能成为小说的素材,而那些肤浅、浮泛、虚白、浑沌地在心里一掠而过或若即若离的东西,同样不能成为小说的素材。成为素材的必须是曾经使我心灵为之颤抖、大笑、大哭、夜不能寐的东西,是那些最终在我内心形成的结晶,它必须是坚实和明确的,是一个醒目的点,是在我心里形成巨大投影的东西。我让这些巨大的投影,用一种最适合它的、个案的形式释放出来,它就成为我的某篇小说。我的小说必须从巨大的内心投影出发,因为此,我必须有深刻的内心体验,有深思熟虑的前战,才可以再去创造那个叫小说的玩意儿。那些来自我心灵的深刻体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它们最终促成了我的文字,我希望它们是纯粹的小说。”
说到底,小说追求的只是认同,而不是刻意的迎合。小说的好坏我们自己在内心应该已先有一个判断。对于怎么写,我觉得其实王棵并非不去理会,因为最后他也提到“我要让这些巨大的投影,用一种最适合它的、个案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个“适合的、个案的形式”道不是怎么写吗?他说“成为素材的必须是曾经使我心灵为之颤抖、大笑、大哭、夜不能寐的东西,是那些最终在我内心形成的结晶”,但是我认为这里还必须将只有我才能写与大家都能写的区别开来,或者大家都能写但是只有我能用一种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区别开来。这才是一个有希望的作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07年1月24日
后一篇:比较亲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