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读笔记 |
2007年1月16日 星期二 晴
看“正经”书看得厌烦的时候,看看侦探小说倒是不错的调剂。最近迷上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昨天下午买回的《死亡约会》,不到一天就看完了。侦探小说也许就是这一点不好,太容易看完(但是你又总是急着看完,想知道谜底,世间的事就是这样,总是这么矛盾!)。本来决定,买回的侦探小说一本都不看,留着出门旅游时路上解闷。但这样将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只顾看小说,忘了欣赏风景;二是小说看完得太快,后半段旅程无法解闷。但是如果带本比较“耐看”的书,又怕看不下去。唉,又是一对矛盾!
在《死亡约会》的封底,有一句《观察家报》上的“广告语”:“全篇之精彩程度,两倍之于《尼罗河上的惨案》。”《尼》我只看过电影,没有看过小说,仿佛还有点印象,似乎已相当精彩。但是《死》通篇看完,我觉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至少感觉尚没有《东方快车谋杀案》精彩。但是这个小说好的一点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友爱以及对他人错误的判断产生的谎言,为我们制造了足够多的迷雾弹,我们的情感(主要是对博因顿家孩子们的同情)随着波洛剥洋葱似的将案件真相一层层剥开而不断波动。终于最后出现了一个我们谁都没有想象得到的结尾(我们当然想象不到,否则克里斯蒂就不是克里斯蒂了。所以有人不无“怨气”地评论道,克里斯蒂的小说结尾,只有傻瓜才能想得出来。),杀人犯竟然是我们讨厌的一个人,也是最出乎我们意料的一个人,但是再回想,我们又觉得波洛的分析的确入情入理,让我们信服,我们恨只恨作者在前面已经设置了那么多的线索和铺垫,为什么我们就没能看出来。这就是我们不能做侦探的原因?因而有人天真地猜想克里斯蒂如果做侦探,一定也是一流。但是其实不然,已经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做侦探毕竟不同于写侦探小说,侦探是面临着真正的未知,而侦探小说家是先设置了结尾,然后再去铺设悬念和细节,二者的逻辑顺序是相反的。
克里斯蒂的小说让人喜欢的除了她那丝丝入扣的逻辑推理外,还有她语言上的简洁和幽默,故事结尾处理上的富于人情味(《东方快车谋杀案》特别典型),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她对人们心理的深刻把握和利用——她不仅利用对这种心理的了解去破案,也利用这种心理去设置障碍和迷雾。毫无疑问,克里斯蒂称得上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当然,最后,如果落到文学的观点上,我赞同马原的一个分析,就是在克里斯蒂的小说中,没有扶红花的绿叶,每片绿叶都有其独立的使命,或者说每片绿叶都是红花,任何一片绿叶的缺失,都将使整个拼图无法完成。
看“正经”书看得厌烦的时候,看看侦探小说倒是不错的调剂。最近迷上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昨天下午买回的《死亡约会》,不到一天就看完了。侦探小说也许就是这一点不好,太容易看完(但是你又总是急着看完,想知道谜底,世间的事就是这样,总是这么矛盾!)。本来决定,买回的侦探小说一本都不看,留着出门旅游时路上解闷。但这样将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只顾看小说,忘了欣赏风景;二是小说看完得太快,后半段旅程无法解闷。但是如果带本比较“耐看”的书,又怕看不下去。唉,又是一对矛盾!
在《死亡约会》的封底,有一句《观察家报》上的“广告语”:“全篇之精彩程度,两倍之于《尼罗河上的惨案》。”《尼》我只看过电影,没有看过小说,仿佛还有点印象,似乎已相当精彩。但是《死》通篇看完,我觉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至少感觉尚没有《东方快车谋杀案》精彩。但是这个小说好的一点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友爱以及对他人错误的判断产生的谎言,为我们制造了足够多的迷雾弹,我们的情感(主要是对博因顿家孩子们的同情)随着波洛剥洋葱似的将案件真相一层层剥开而不断波动。终于最后出现了一个我们谁都没有想象得到的结尾(我们当然想象不到,否则克里斯蒂就不是克里斯蒂了。所以有人不无“怨气”地评论道,克里斯蒂的小说结尾,只有傻瓜才能想得出来。),杀人犯竟然是我们讨厌的一个人,也是最出乎我们意料的一个人,但是再回想,我们又觉得波洛的分析的确入情入理,让我们信服,我们恨只恨作者在前面已经设置了那么多的线索和铺垫,为什么我们就没能看出来。这就是我们不能做侦探的原因?因而有人天真地猜想克里斯蒂如果做侦探,一定也是一流。但是其实不然,已经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做侦探毕竟不同于写侦探小说,侦探是面临着真正的未知,而侦探小说家是先设置了结尾,然后再去铺设悬念和细节,二者的逻辑顺序是相反的。
克里斯蒂的小说让人喜欢的除了她那丝丝入扣的逻辑推理外,还有她语言上的简洁和幽默,故事结尾处理上的富于人情味(《东方快车谋杀案》特别典型),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她对人们心理的深刻把握和利用——她不仅利用对这种心理的了解去破案,也利用这种心理去设置障碍和迷雾。毫无疑问,克里斯蒂称得上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当然,最后,如果落到文学的观点上,我赞同马原的一个分析,就是在克里斯蒂的小说中,没有扶红花的绿叶,每片绿叶都有其独立的使命,或者说每片绿叶都是红花,任何一片绿叶的缺失,都将使整个拼图无法完成。
前一篇:2007年1月15日
后一篇:2007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