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读笔记 |
演艺圈里的“木桶理论”
先是周璇揭发“皇阿玛”张铁林对她提出非分性要求,继而张钰出招“要挟”导演黄健中,控告他不遵守“性交易”游戏规则。2003年中国内地演艺圈似乎与“性”有着扯不开的的纠葛。更何况这两位男当事人平日里似乎都是老老实实的“本分人”,这就更给这种“黄色”事件增添了好看的内容。
先说说结果,张铁林案件似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双方当事人都认为自己赢了,即便是事实上赔了近五千块钱的原告张铁林。周璇作为“性交易”的受害者,似乎也并不在乎赔了钱输了官司。这就难免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到底他们是为了什么打这个官司,特别是周璇,你在事隔多日之后突然扯出这事到底是何用意?而张钰案则似乎还在纷争之中,更多的人似乎都在指责张钰,说这小妮子本身就不学好,这肯定是诬陷人家黄导!并力陈张的劣迹。黄健中显得似乎更加宽厚,一是不告她,怕掉到她的陷阱里,帮她出名。事实上不管你告不告她,她的名是已经出了,当然是不管什么样的名。二是善言劝告她,好好做人,还是有希望的。很有点语重心长的味道。而张钰则颇有力战群雄的气魄,说你们放马过来吧,我手里有的是证据,我非把你们的劣迹都兜出来不可。
事实上张钰这样做就有失厚道了,既然你已经知道性交易不过是娱乐圈里的“潜规则”,你还干吗撕破脸皮来揭发它呢?但是也不能全怪人家张钰,人家只不过是希望你能遵守游戏规则而已,人家又没把自己扮成道德家的模样,她不也承认自己曾经和娱乐圈里的一些人有过性关系吗?人家追根到底不过是想演几个角色而已,人家都满足过你了,你还让人家等个一年半载的,并且最重要的是连个希望也不给人家,那就未免太不懂“规矩”了,毕竟在娱乐圈里混的,有几个一年半载呀。再说了,人家到现在为止,不过还是希望能有个主角演一演,也算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心情迫切了点,但怎么说也不算是个坏事呀!
我不知道这两起所谓的“性交易”事件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但是我想至少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了娱乐圈里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作为“潜规则”的性交易。首先这是张钰提出的,作为一个还比较能判明是非的观众,我相信她说的话。而周璇和张铁林案件的结果似乎也暗示了这一点,即双方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到底是不是发生过“性交易”这个事实。这至少说明在他们眼中这并不是个特别大的问题,真正重要的问题是这件事给“抖”了出来,成了个丑闻,伤害了某些人的面子。
这么说的话事实上是不是有这个潜规则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但是还有意义,首先是我们很难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竟然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是不是也遵守了这样的潜规则就让我们不忍想象了。其次,既然有了潜规则,就有破坏规则的人,所以我们也就可以得知了一些丑闻和所谓的内幕,从而撕破了本来笼罩在演艺圈头上的美丽的光环。最后,它对那些喜欢从事演艺事业的年轻人是一种心灵上的伤害,因为它意味着他们要想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业,可能不得不作出某些牺牲,甚至这种牺牲对他们来说本来是很珍贵的。
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我把演艺圈看得太黑的缘故,只是因为经济学上的原理决定了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一个木桶所能容下的最大水量并不是由最高的那块木头说了算的,而是由最低的那块木头所决定,当性交易成为一个潜规则时,那些本来不用牺牲的优秀演员,也因为导演们吃惯了免费的午餐而不得不让她们雁过拔毛。而对前途的憧憬也使得一些年轻的演员对这种规则心领神会,主动奉献。
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演艺圈里就没有了一个干净的,演艺圈毕竟不是“贾府”,除了石狮子干净之外还是有许多正直的人的,尽管我说不出他们的名字。但是我想即使有这些人存在,他们也很难决定这样一个规则的存在。因为既然是“潜规则”,正如吴思所分析的,都是因为有利益在暗中驱动的,它必然拥有无上的生命力。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呢?我想唯一的办法也许就是把那最低的一块木板拔高,但是怎么拔,这还的确是个难题。因为只要存在利益,就会有人主动要求“性交易”,而主动的,你总不能说它是强奸吧,最大只能说是“绯闻”,或者难听点说是丑闻。但是对于已经习惯了丑闻的那些明星们来说,这又算是什么惩罚呢?只不过是把他们的名声提高了而已。而这对于那些信奉“宁可遗臭万年”,也不愿意平凡一生的现代人来说也算不得什么羞耻了。
2004-1-15
按:这是我2004年的一篇旧文,也算是有感而发吧,但没有想到,事隔三年,文中主角之一张钰又跳了出来,并且事态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南方周末》记者对张钰的采访内容来看,张钰还是坚持了一个基本观点,即性交易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当事另一方耍赖,不遵守交易“规则”,按她的话说“我付出多少,至少要得到等值的回报”。所以,张钰并不是在质疑——更不是在声讨——这种潜规则,而是要求规则得到保护。当然张钰意识到了这种“合约”本身的不合法性,否则,她就不用寻求媒体,而是直接上法院了。
我这里想重点指出的是我在旧文中曾经分析过的“木桶原理”,那天有跟一位朋友探讨这件事,朋友说为什么国外演艺界就很少听说类似的事情呢?我的看法是国外有媒体监督,有行业自律。事实上,我国演艺界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那时大家可能还很有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这个圈子里还是要硬碰硬,凭真本事,没有真本事的就被瞧不起。这时大家不屑,或者也没有想到去找歪门邪道,换句话说,就是这时演艺界的木桶的木板都还不低。然而事上的事情就是这样,那些凭真本事行不通的人,如果还想留在这个行当,就不得不想其它办法,要么财,要么色,古今皆然。如果一开始就有很好的媒体监督的话,估计这个漏子还打不开,但是我们没有,所以一旦发现有这条终南捷径之后,那些没有真本事的人就一窝子蜂拥而上。于是渐渐的,潜规则形成了,这时占惯了便宜的人已经无法再适应有人可以不用牺牲而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角色,所以连那些有真本事的人也不得不乖乖就范。
所以,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就是一定要严守那块最低的木板,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媒体监督和行业自律。
先是周璇揭发“皇阿玛”张铁林对她提出非分性要求,继而张钰出招“要挟”导演黄健中,控告他不遵守“性交易”游戏规则。2003年中国内地演艺圈似乎与“性”有着扯不开的的纠葛。更何况这两位男当事人平日里似乎都是老老实实的“本分人”,这就更给这种“黄色”事件增添了好看的内容。
先说说结果,张铁林案件似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双方当事人都认为自己赢了,即便是事实上赔了近五千块钱的原告张铁林。周璇作为“性交易”的受害者,似乎也并不在乎赔了钱输了官司。这就难免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到底他们是为了什么打这个官司,特别是周璇,你在事隔多日之后突然扯出这事到底是何用意?而张钰案则似乎还在纷争之中,更多的人似乎都在指责张钰,说这小妮子本身就不学好,这肯定是诬陷人家黄导!并力陈张的劣迹。黄健中显得似乎更加宽厚,一是不告她,怕掉到她的陷阱里,帮她出名。事实上不管你告不告她,她的名是已经出了,当然是不管什么样的名。二是善言劝告她,好好做人,还是有希望的。很有点语重心长的味道。而张钰则颇有力战群雄的气魄,说你们放马过来吧,我手里有的是证据,我非把你们的劣迹都兜出来不可。
事实上张钰这样做就有失厚道了,既然你已经知道性交易不过是娱乐圈里的“潜规则”,你还干吗撕破脸皮来揭发它呢?但是也不能全怪人家张钰,人家只不过是希望你能遵守游戏规则而已,人家又没把自己扮成道德家的模样,她不也承认自己曾经和娱乐圈里的一些人有过性关系吗?人家追根到底不过是想演几个角色而已,人家都满足过你了,你还让人家等个一年半载的,并且最重要的是连个希望也不给人家,那就未免太不懂“规矩”了,毕竟在娱乐圈里混的,有几个一年半载呀。再说了,人家到现在为止,不过还是希望能有个主角演一演,也算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心情迫切了点,但怎么说也不算是个坏事呀!
我不知道这两起所谓的“性交易”事件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但是我想至少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了娱乐圈里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作为“潜规则”的性交易。首先这是张钰提出的,作为一个还比较能判明是非的观众,我相信她说的话。而周璇和张铁林案件的结果似乎也暗示了这一点,即双方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到底是不是发生过“性交易”这个事实。这至少说明在他们眼中这并不是个特别大的问题,真正重要的问题是这件事给“抖”了出来,成了个丑闻,伤害了某些人的面子。
这么说的话事实上是不是有这个潜规则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但是还有意义,首先是我们很难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竟然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是不是也遵守了这样的潜规则就让我们不忍想象了。其次,既然有了潜规则,就有破坏规则的人,所以我们也就可以得知了一些丑闻和所谓的内幕,从而撕破了本来笼罩在演艺圈头上的美丽的光环。最后,它对那些喜欢从事演艺事业的年轻人是一种心灵上的伤害,因为它意味着他们要想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业,可能不得不作出某些牺牲,甚至这种牺牲对他们来说本来是很珍贵的。
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我把演艺圈看得太黑的缘故,只是因为经济学上的原理决定了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一个木桶所能容下的最大水量并不是由最高的那块木头说了算的,而是由最低的那块木头所决定,当性交易成为一个潜规则时,那些本来不用牺牲的优秀演员,也因为导演们吃惯了免费的午餐而不得不让她们雁过拔毛。而对前途的憧憬也使得一些年轻的演员对这种规则心领神会,主动奉献。
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演艺圈里就没有了一个干净的,演艺圈毕竟不是“贾府”,除了石狮子干净之外还是有许多正直的人的,尽管我说不出他们的名字。但是我想即使有这些人存在,他们也很难决定这样一个规则的存在。因为既然是“潜规则”,正如吴思所分析的,都是因为有利益在暗中驱动的,它必然拥有无上的生命力。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呢?我想唯一的办法也许就是把那最低的一块木板拔高,但是怎么拔,这还的确是个难题。因为只要存在利益,就会有人主动要求“性交易”,而主动的,你总不能说它是强奸吧,最大只能说是“绯闻”,或者难听点说是丑闻。但是对于已经习惯了丑闻的那些明星们来说,这又算是什么惩罚呢?只不过是把他们的名声提高了而已。而这对于那些信奉“宁可遗臭万年”,也不愿意平凡一生的现代人来说也算不得什么羞耻了。
2004-1-15
按:这是我2004年的一篇旧文,也算是有感而发吧,但没有想到,事隔三年,文中主角之一张钰又跳了出来,并且事态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南方周末》记者对张钰的采访内容来看,张钰还是坚持了一个基本观点,即性交易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当事另一方耍赖,不遵守交易“规则”,按她的话说“我付出多少,至少要得到等值的回报”。所以,张钰并不是在质疑——更不是在声讨——这种潜规则,而是要求规则得到保护。当然张钰意识到了这种“合约”本身的不合法性,否则,她就不用寻求媒体,而是直接上法院了。
我这里想重点指出的是我在旧文中曾经分析过的“木桶原理”,那天有跟一位朋友探讨这件事,朋友说为什么国外演艺界就很少听说类似的事情呢?我的看法是国外有媒体监督,有行业自律。事实上,我国演艺界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那时大家可能还很有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这个圈子里还是要硬碰硬,凭真本事,没有真本事的就被瞧不起。这时大家不屑,或者也没有想到去找歪门邪道,换句话说,就是这时演艺界的木桶的木板都还不低。然而事上的事情就是这样,那些凭真本事行不通的人,如果还想留在这个行当,就不得不想其它办法,要么财,要么色,古今皆然。如果一开始就有很好的媒体监督的话,估计这个漏子还打不开,但是我们没有,所以一旦发现有这条终南捷径之后,那些没有真本事的人就一窝子蜂拥而上。于是渐渐的,潜规则形成了,这时占惯了便宜的人已经无法再适应有人可以不用牺牲而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角色,所以连那些有真本事的人也不得不乖乖就范。
所以,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就是一定要严守那块最低的木板,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媒体监督和行业自律。
前一篇:身体回乡与精神回乡
后一篇:2006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