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视读笔记 |
2006年7月17日
读完《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薛涌写这么一本书是有“阴谋”的,事实上,绝大多数严肃的作品都有它们的“阴谋”,或者换个词说是意图。但是读完整本书,却发现它有点名不副实,因为似乎只有第一部分“美国的教育新贵”和第二部分“‘硬美国’”的一部分跟书名有点关系,而第三部分“保守主义时代”完全是政治评论,第四部分“故人传”似乎也看不出和培养精英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书名“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只是作者按惯例拿书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的名字作了书名,但并非意味着整本书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从作者的“序”中我们知道并不是这样,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作者主要是要探讨这个问题,但是篇幅不足,就只好拿相关或者似乎相关的文章来凑了。
我说作者是有阴谋的,是指作者虽然是在写美国的教育现状,却处处针对了中国教育现存的问题,虽然不明讲,明眼人却不难看出来。
薛涌在整本书里想说明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是“美国新精英集团的崛起和社会贫富分化”,也就是当制造业等技术性工作逐渐在美国本土消失的时候,美国人,特别是富裕阶层,很快明白他们的下一代,如果仍然想在社会生存中占据优势,就不能单单指望继承财产,而必须学会竞争。竞争的第一步就是教育,“由于他们为自己的子女从小奠定了教育上的绝对优势,在日后的竞争中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别的阶层很难对之挑战,”其结果却是社会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阶层之间的流动性越来越小。甚至这种分化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比如因为对“经济平权”和“黑权”的不满,一些白人种族主义者就开始思量把美国分为四部分。
其实,作者在书中描述的这种“起跑线上的竞争”,在中国早已出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及可能就不及在学费上没有美国那么贵),但是我却很质疑这种存在的合理性,虽然作者声明美国家长没有那么功利,(不送孩子学电脑而是学钢琴,为的是“希望孩子不仅有世俗的成功,而且有一个感性丰富的灵魂,既能创造生活,也能享受生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但是我很怀疑,这样一种所谓的“不功利”到底能否教会孩子学会享受生活,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很显然,他们连起码的童年已经无法尽情享受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