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视读笔记 |
2006年7月13日
听说有台风要来,中午天气还好好的,下午就下雨了。
昨天打电话回家,没想到老家正在闹洪水。母亲说有些村庄的人都在政府的强制下撤离了,撤到哪里去了呢?城里、旅店、亲戚家,管你哪里。大街上的水有一米多深。隔壁村庄也有一半搬到了帐篷里,还好姨妈家没事,我们家也没事,只是斜对门那家房子里全灌进去了水,面缸都漂了起来。
粮食呢?粮食当然也全完了。都泡在水里。还好我们家没事。但是再下雨就说不了了,那么多粮食,你能放到哪里去呢?只是地里的玉米和都苗全都死光光了。补种也来不及了。
中午冒着吹面不寒的热风和小周一起去逛“晓风”,我是只看不买,看中的有一本薛涌的时评,一本苏力的《法律与文学》,一套吴宓的日记,这套日记本数甚多,且价格昂贵。小周又受我的“毒”,听了我的介绍跑到光合买了一本朱学勤的《书斋里的革命》(云南人民出版社再版本),这本书上大学时我倒是向周围的朋友鼎力推荐过,一位朋友(陈林峰)还因为接受了我的推荐全价买了一本,然而没有想到第二天学校的小书店就开始半价卖这本书了,气得他“夫妻”一致来声讨我。想想现在距书第一次出版也已经六、七个年头了。
晚上留在单位写我的垃圾小说,说是垃圾,并不是说我写得不用心,而是实在才力匮乏,越写越没有信心,写到最后估计就是扔到回收站的命。但是现在降低了要求,只要能写完就是乌拉。
写到九点多,也不过写了一点点,与前天唰唰唰就是一万多字实在差的不是一里两里。收拾东西回家的路上,顺便绕到了光合书店,本来要找今天在晓风看中的那几本书(我有光合的书券),结果没有,只得降而求其次买了一本薛涌的《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好奇,虽然自己不是精英,但是却仰慕精英,中国的精英似乎大致有个概念了,就想看看美国的精英是个什么样子,特别是这些精英是怎么被美国培养出来的。因为说句实在话,我对国人培养“未来精英”的做法实在是不大赞同。
薛涌,知道他是因为他在南方周末的专栏,不一定说他的文章让人看了振聋发聩,但至少还颇有点思想,特别是结合在国外的真实生活,还真搔到了我心中的一些痒处。那文风,又颇有点“中国人,你为何不生气”的龙旋风的味道。
回到家先看序言,里面有几句话颇得我心,一是说美国劳动阶层的孩子还在追求怎么迅速挣钱,精英阶层的孩子却乐于“务虚”,因为“明摆着,这些精英将来是要统治世界的。教育给他们的是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对未来的远见、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不是怎么在那里数钱”,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宁可花血本也要把孩子送去学钢琴而不是电脑了。这就是“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差别呀,不管怎么赶,老是赶不上趟。其二是说薛涌预测美国社会“今后会从杰弗逊主义转向亚当斯主义,”也就是说“美国将成为发达国家中社会等级最为分明的社会,”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等级社会”。说开放,是因为它是以教育为阶梯的,但很显然,“经济障碍”和“文化障碍”(薛涌认为文化障碍比经济障碍更难办),将阻碍那些穷人的孩子顺顺当当走过这个阶梯,从而进入精英阶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