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堵巍峨雄壮的岩石似天然屏风遮掩住石林奇景。那一刻,未见石林全貌,就已经被震撼了。刚举镜拍摄,一位撒尼姑娘(阿诗玛)飘然而至进入镜头。这就是传说中阿诗玛的家乡?这位撒尼姑娘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片石林中生活?这一滴滴水竟然也能如此生动地用先抑后扬的造园手法溶蚀出这片石林,惊奇、惊叹!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那石峙如林的样子。云南著名的“路南大石林”,怪石嶙峋,千峰耸立,万千姿态,气势磅礴。那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昂首苍穹,如壁垒森严无边无际莽莽苍苍的森林,象油画一样模糊而又真切。
云南石林的发育与其它同类地貌地区相比,具有多种形态并存、高大石林集中发育、保留了高原期和湖盆原始古地形。在世界各地剑状喀斯特地貌中,论面积之广大,保存之完好,发育之典型,年代之古老,造型之独特,类型之齐全,云南石林首屈一指。特别是它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当之无愧地赢得“天下第一奇观”的美称。
石林并非“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这些石头不只是默默地矗立着,它们有声音、有思想,也有生命,它们也在追求着并不为人洞察的梦想。
石林有着独一无二的雄姿、神韵、意境和无法抗拒的魅力。面对两亿七千万岁的石林,面对这天地之壮美,我们最多也只能用一颗渺小的心去感受它的雄奇和伟大,揣摩它的思想和灵魂,体验它留给世界的震撼,或许,还能获得足以改变一个人一生思维的玄机。
石林,无疑是最适合想象的地方,只有赋予想象,才能真正感悟到石林的神奇。
石屏风掩映着石林胜景,进入石林要在石屏风前经过。

石林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2007年6月27日,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项目,石林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以云南石林为主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著名的“石林湖”,恰似天然大盆景。1955年4月周恩来、陈毅到石林游览,总理看到这里的洼地水很少,说:“有山要有水,有水就不枯燥了”,根据总理的建议,人们就把原来的溶蚀洼地改造成了石林湖。


1931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在这里的乐尔村从当地群众口中得知不远处有石林,就去观看,以后,又带建设厅官员现场规划,修公路,把这里开发成公园。并请云南通志馆馆长周钟岳代书,在石林大屏石上题刻了“石林”两个大字。1985年9月22日龙云的儿子龙绳文来石林时,书写了“龙云题”三个字,刻在了“石林”题刻旁。

虽然早在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3年)石林就被发现并记载于书志。但明代旅行家、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徐霞客(1586—1641)到达云南的时候,竟与这石林擦肩而过,在他的《徐霞客游记》没有留下对这片石林的记叙。真是“可惜前人文罕记,石林异境晚知名。”(赵朴初)
现在,从昆明市区到石林景区,快点的话,也就两小时多的车程。这里每天都要接待很多游客,想避开人流拍摄石林的图片也是相当困难的。
石壁的正面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人们的感受。


黄色的巨石上刻这碑体“异境天开”


两峰之间夹着摇摇欲坠的几吨重的巨石,据说,已经在上面定居了三百多万年,经历了许多次大的地震。我站在这块巨石的正下方拍摄了图片。右边石刻楷书“拔地擎天”落款是朱德培。

剑状石柱。这些石柱经过雨水长期的垂向溶蚀,表面呈锋利的刀脊和凹槽。石柱表面有小的溶槽,是生物溶蚀作用所致。


在一个石洞里有块很大的石头,被人们称作心脏石,已经被路过这里的人们摸得油光锃亮。

在一处石圩基部有清泉一泓,参天怪石倒影其中,显得幽深渺远,恍如仙境。

建在约30米高石峰顶上的望峰亭(海拔高度1750米),是眺望石林全景的最佳位置之一。此亭初建于1931年,重建于1971年。


石林的壮丽、雄伟、辽阔、奇异,难以用文字表述,即使摄影图片也仅仅只能摄取其局部。要体会它的壮丽,只有身历其境。



灰褐色的石峰交错重叠,光怪陆离。一览群峰,给人以一种混沌初开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