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朔住了四天,每天晚上都要拎着相机到西街遛弯。
在街上,遇见一些穿着古装戏服的年轻人迎面走来,随手按下了相机的快门。

酒吧,做为西方酒文化标准模式,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我国的一些大都市的一个个角落风靡起来。据说,北京的酒吧风格各异,上海的酒吧情调迷人,深圳的酒吧最不乏激情。但如果按照某个地方常住人口或单位面积来统计,恐怕阳朔西街上酒吧的数量在全国可能是首屈一指的。在这里,酒吧数量多,而且每个酒吧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风格、品位。有乐队的和没乐队的、喧闹的和宁静的、现代的装饰和古典的装饰等等。

吧台是酒吧里饮酒的公共空间。柔和的灯光打射在吧台上,各式各样,不同品牌的酒琳琅满目,散着醉人的光泽。悬挂的玻璃酒杯,倒映着迷离的光影,让人一下子醉入其中。酒不醉人人自醉,这就是吧台的魅力。有些“泡吧”一族喜欢坐在酒吧独有的吧台凳上喝酒,不仅点起酒来非常方便,还可以互相闲聊上几句。

在西街,酒吧的名字就是一大串。什么“可可”“鑫鱼鸟”“吉米”“维多利亚”等等。每个酒吧都有自己的故事。就拿丁丁酒吧来说,以《丁丁历险记》而得名,也有的说这里的老板叫丁丁。据说,在这里可以看到彩版和白描两种版本的成套的连环画《丁丁历险记》。在这里点上一杯咖啡,可以在酒吧里消磨半天时间去寻找丁丁在世界各地的足迹。

对西方游客来说,西街成了富有吸引力的一块磁铁。那些被大都市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

四个老外在酒吧临街的桌上打起扑克。

在一家经营西餐的酒吧,看见白天在遇龙河乡间的农舍前见到的那位抱着外国小孩的妇女,(当时,她告诉我们,外国小孩是他的老板的孩子。)晚上,和她的老板一起到这里吃夜宵。

这个木屋酒吧很有乡村风格,周末时来这里泡吧的人很多。平时显得冷清。

据说,西方的背包客非常迷恋西街,除了它有着阳朔秀美绝伦的自然风光这个大环境为依托以外,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西街最大的魅力,西街使西方游客们体验到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家庭式的温馨。 每天晚上西街的露天餐桌边都有许多老外在喝咖啡,这条街就像一个庭院,在庭院里的幽幽烛光下喝杯咖啡,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惬意不过了。这里展现出了一种超前的文化现象。

西街上的比萨店,这里出售的比萨是用柴火烤制的。就象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必须用果木烤制一样,或许这样才更正宗些。


西街的魅力在于它的夜晚,在那华灯初上之时,在这条街上无论是喝啤酒、品茶、购物、聊天,甚至毫无目的的闲逛都会让你在闲情逸致中感受到融合在这里的多元文化。
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各国游人穿梭其间,各式酒吧灯红酒绿,还有捏泥人像的,画人像的。
在街角,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摆着小摊,摊板上摆着各种样式的传统小手工艺品。
在北京看到过的大铜茶壶也端上了西街,搞不清为什么叫“西街一绝”。

西街太小了,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在西街溜达时,总会看见这些卖笛子、葫芦丝的小生意人。他们成了西街的一道流动的风景。

我们在散步途中,看到一位孤独的旅行者,望着桥下水中的灯笼影子,不知在沉思着什么。
西街是旅行者的天堂,闲散的生活,秀丽如梦幻般的风光,迷人的夜色,还有那风格迥异的酒吧。在那里有激情,有平淡,这里营造着释放心情的环境。在西街,没有孤单的悲伤,只有独自的流浪。在这里,孤单的人可以享受孤单。

有人说:享受阳朔,需要时间,在充足的时间里慢慢地去品味。虽然停留在阳朔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有些情景却印象很深。
在西街的小街巷,三个旅游归来的老外,兴致勃勃地看着两个中国小学生跳着牛皮筋。旁边停放着老外白天租用的自行车。难怪有人用“地球村”来描述这漓江边上的这座小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