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桂林是我们去年秋季旅行的最后一站,所以,有意识地放缓了旅行的节奏,以缓解一下两个月旅途奔波的疲劳。
大约四十公里的遇龙河流域,我们分了两天的骑自行车和徒步的行程,这样就比较从容了。深秋的阳朔,气候非常适宜,早晨,空气清凉,在晨光下,大地披着朦胧的清纱,即使是中午,薄云遮日,阳光也不显得灼人。
第二天一大早,自行车行的小姑娘,就如约送来了两辆调试得很好的自行车。尽管每天一辆自行车的收费只有五元钱,但车行的小姑娘还是一再叮嘱我们,如果途中车子出现问题,他们会立即前往接应。
我们第二天的行程是,沿路出城到骥马(前一天是从骥马返城的)进入遇龙河流域的乡间小路,经矮山门、风车山庄到工农桥。


出城后,有一段沥青路,路的两旁坐落着零星的农舍,农舍周围栽种着一些橘树、橙树和釉子树。不时还能看见片片的水塘,也许是储备的灌溉用水,也许水塘中养殖着鱼类,还没到遇龙河,就沉浸在一种农耕的环境中了。
在路旁,看到一栋青瓦老房子,墙上爬满了藤草,房子没有任何修缮。看到了一块近年才立起的碑石,上面刻写着:清朝潘之馥将军故村。


过了骥马,在朝阳寨左拐,就进入了遇龙河流域。也许是因为这里还保留着传统农耕的生产方式,遇到这里的老乡时,不论是打个招呼,还是问路,与他们接触时,总是给人一种淳朴、平和的感觉。
在一所农舍前,我们下车推行,一位抱着“洋娃娃”的妇女,让怀里的外国小孩子向我们招手。她告诉我们,这是老板的孩子。据说,阳朔涉外婚姻较多,而且,许多国外游客来过几趟后,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在这里定居下来。难怪人们把阳朔称为“地球村”。

这里的老乡很热情,一次,我们在田头遇见老乡问路时,他竟象导游一样,指点着周围的造型各异的石山石峰,介绍着它们美丽的名字和传说中的故事。(下图)


游荡在遇龙河流域的山水之间,言语和文字是很难描绘出这里如诗如画的风光。光阴在这里好象凝固了似的,永远是淡雅清新,自然纯朴的田园诗画。

古代的遇龙河叫安乐水,因为有了著名的遇龙桥遂改名为遇龙河。从遇龙桥到我们要到达的高田现代工农桥这段约十五公里的水程,有28道堰坝,主要是用于蓄水来灌溉两岸的农田,漂流的竹筏经过时,要靠人工抬过堰坝。两岸散落着片片农田和村居。漫步乡间的阡陌小道,走走停停,嗅着青山绿水中的乡野气息,呼吸大自然最清甜的空气,那种自在悠闲,真有“桃花园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了。

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束束,或横或耸,飘洒着稻草清香,在田园中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后的画卷。



遇龙河流经现代建筑的工农桥后,河面宽阔了许多,汇入了另一条河流。向河流的下游望去,有三座石峰造型很象骆驼,人民把它称作“骆驼过江”,当地老乡风趣地告诉我们,其中的两个骆驼已经过江了,后面的一个骆驼还正在过江。


因为从阳朔城到这里通公路,因此,游客来往比较方便,这里的竹筏就格外多,在岸边排起了竹筏阵。这些竹筏都是当地老乡就地取材用十几根粗壮的竹子扎制成的,上面放上一排或两排藤椅,顺水漂流,逆水撑行,完全是一种原生态的水上交通工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