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嘴分水坝到江边的玉垒山,要步行通过横跨在内江上的索桥-安澜桥。
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在《介绍五座古桥》一文中,称其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为我国索桥类的代表。(另外四大桥梁分别是河北赵州桥、陕西西安安灞桥、江苏苏州宝带桥、福建泉州洛阳桥。)
据说,在修筑都江堰时有没有这座桥,现在很难考证清楚。所以,一般都把安澜桥说成是始建于宋代以前。
古代时,川西一带多用竹索作建桥材料,这座索桥早先是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3百米。
明朝时桥毁于战火,当时,两岸百姓无桥过河,只有靠渡船。嘉靖八年时,当地教书先生何先德与妻子共同出资出力修了这座桥。取名为“安澜桥”,意思是“安渡狂澜”。当地百姓为怀念何先德夫妇,就将此桥称为“夫妻桥”。
安澜桥原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修外江“节制闸”便将其拆除,并在玉嘴以下100米处重建。将原来的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桥面仍然铺设木板,两旁的纲索外用麻绳包裹。
踏上安澜桥,桥面左右摇晃,到了桥中央晃得更厉害,许多游客都用手紧紧抓住用竹蔑麻绳包裹的钢索,小心翼翼地前行。
下了索桥,就是捐资建桥的何先德夫妇纪念馆,门前是他们夫妇的塑像。
现代仿古建筑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气势颇为壮观,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因都江堰建于秦代而得名。未建之前,这里是“观景台”,毛泽东于1958年3月21日曾在那里仔细观看都江堰。
秦堰楼的全景只能在远处观望到,到了楼下,就没法拍摄楼的全景了,整个建筑几乎都被淹没在绿树当中了。
在桥上拍摄的内江河道,滔滔的江水流向宝瓶口。
下图是过桥后,在高处回望安澜桥时拍摄的。
在索桥上,就能望见内江边上背靠玉垒山的二王庙。
二王庙始建于南北朝。最早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约在1500多年前,望帝祠迁到郫县,这里就改为专祀李冰的“崇德庙”。宋开宝5年,都江堰流域大丰收,人们缅怀李冰治水的恩德重修“崇德庙”。李冰父子从宋代以来,先后多次被敕封为王,这才有了二王庙的称呼。清雍正5年,二王庙的名称才固定下来,沿袭至今。
走过安澜桥,往右约100多米,即是二王庙。
二王庙的山门金碧辉煌且设计别具风格。一般山门都是在正面,二王庙却建成东西双侧门。
上图东山门门额上题写着“泽护两渠”四个大字。
下图西山门门额上题写着“金堤重镇”四个大字。
两幅门额十分贴切地描绘了都江堰渠首和二王庙的地理位置的重要。
西山门牌楼里面的门额写着“功施万禩”。
二王庙又叫“乐楼”,历史上,每年清明(4月5日)放水时,成都府的官员到此主持放水仪式,都江堰的人就要在楼上奏乐欢庆。
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的二王庙建筑群,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其建筑风格独特。
王庙设计得非常别致,登门的台阶很陡,令人不得不抬首仰视。庙门楼阁端庄威严,庙内的匾额、题记颇为丰富。
在二王庙宽敞台阶的墙壁上有邓小平题写的“造福万代” 。
庙内庭院里种植了许多树木,釉子树上挂满了果实。
都江堰的气候湿润,经常是雾气缭绕,庙内的树干上,长满了青苔。
杜甫有句诗“绵绵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说的就是玉垒山有雾气时的景色。
造型各异的石狮守望着都江堰千年灿烂的历史。
这里的建筑依山取势雄踞江边,高低错落,朱檐飞阁。
上图壁墙上是一幅清朝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区水流图,描述了岷江水经鱼嘴分为外江和内江,内江水经飞沙堰、从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水渠纵横,滋润千年的壮观景象。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同时,保留了许多古人总结的治水方略的石碑等遗迹,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科学宝库中的瑰宝,在世界水利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为已消逝的古代水利文明提供了独特见证。
三宫殿左侧壁间“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高度概括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施工原则。其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知县王蒙庚撰书。
所谓“深淘滩”,是指内江宝瓶口前的河床,每年岁修淘挖的深度要恰到好处,以埋在江中的卧铁为准。现仍埋存江底的卧铁有(明、清、民国)3根。
“低作堰”,指飞沙堰不宜作得过高,高了不利泄洪排沙。过低,又会使宝瓶口进水不够。标准是其坝顶应高出坝前河底2米左右。
二王庙灵宫殿左侧壁间的刻字“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不仅是对治水思想的概括,也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其字是清光绪辛丑年吴涛撰书。
在通往二王庙的台阶石墙上,有两块刻字玉板对联,“逢正抽心”,“遇弯截角”,清光绪元年水利同知胡均撰书。
回来后,只找到了当时拍摄的“逢正抽心”图片。
“逢正抽心”的意思是,在主河道的中心,一定要深挖,让江水按照一定的轨道流淌。
“遇弯截角”的意思是:河道有拐弯的地方,一定要“捣角”,把直角修改成为弧度的样子,这样江水流淌的更顺利一些,不会损毁堤坝。
数十梯台阶上面便是飞檐翘角的“二王庙”山门。那“金黄”的“二王庙”匾额是冯玉祥将军1941年题写的。
二王庙前的铜铸“哮天犬”,清乾隆17年铸。
上图门楼上写着“玉垒仙都”。二王庙现存的建筑为清代重修。建筑群临江依山,不强求中轴对称,而是随著地势曲折而上,殿宇巍峨,错落有致。前临岷江,后依翠岭,南望青城,西连岷山,远近风光十分绮丽,故有“玉垒仙都”的美誉。
二王庙的东苑,是园林区。到玉垒关时从东苑门前经过。
“玉垒关”又名“其盘关”,,一边傍崖,一边临江,雄关巍峨,居高临下,扼守着松茂古道。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故称“川西锁钥”。始建于唐朝贞观(公元627-629年)初年。
人们把从西关、玉垒关至二王庙这段约1500米的古道遗迹,称为“松茂古道”。古时候称“冉马龙山道”,是秦国蜀郡守李冰所开设的。全长350多公里,一直通到松潘。2千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茶马古道仅存了这么一段遗迹。
夕阳西下时,登上了都江堰最西面的玉垒关。
至此,结束了大九环的旅行。
期间,从四川绵阳出发,经过平武县到达九寨沟,然后,北上松潘、若尔盖,到达川西北最北端唐克黄河第一弯,又南下途径红原、米亚罗、桃坪羌寨、汶川到都江堰。历时近半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