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寨沟时把腿部肌肉拉伤,放弃了到黄龙的计划,临时动议走大九环线,去唐克黄河第一弯。在九寨沟的车站了解到,如果到川主寺,那里没有始发到诺尔盖的长途车,因此,就选择到松潘转乘。
从九寨沟到松潘不到100公里,三小时车程。当我们从北面的公路一进到松潘,就看见横跨公路的牌楼上赫然地写着“大唐松州”及两副对联:茶马互市古松州,汉藏和亲大团结。使人在走进松潘的那一刻,就产生浓重的历史感,似乎一下子进入了风光无限的盛世大唐。。
古城虽然不大,但已经有2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从地理上看,它是由四川进入甘肃、青海的必经之路,历史上就是内地与西羌吐蕃茶马互市的集散地,也是古代军事重镇。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合并为松潘卫,“松潘”之名由此开始。
一进入松潘县城,就可望见建于明代的城门城墙。城门门洞厚达十五丈,用条石砌码,条石上还刻着各种花纹。城墙所用的青砖也很大,所用的灰浆由糯米、石灰加桐油熬成,因此城墙异常坚固。城楼周围高山屏蔽,氓江穿城而过,实在是艰险雄壮。

历史上,这里曾经是硝烟弥漫的古战场。据载,公元638年8月,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未允,遂发兵二十万攻打唐边防重镇松州,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唐蕃松州之战。
公元641年,唐太宗许嫁文成公主。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但民间还是传颂:公主入蕃途中,辗转来到硝烟未尽的松潘草地,凝视昔日战场,感慨万端,呼曰:兴师相伐罪也,余将和睦唐蕃。据传,文成公主到松州时,在城上停驻良久,极目环视这里的山山水水,向富足的大唐做最后道别。松州百姓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川主寺,目送公主西行草地。
所以,前些年,在重修古城时,在威远门外(北门),塑造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像。以纪念文成公主入蕃和亲,实现了唐蕃会盟的这段千古传诵的佳话。
威远门(北门)正中“松州”两字,是赵朴初先生劲笔遒书的。
看着城前复原的茶马锅庄,自然能使人想象到,高原上的这座古城,曾经是人烟稠密,商贾辐辏的西陲大都会。在茶马互市期间,这里烟火万家,商贾云集的壮观景象。
上图是重修古城后,2004年9月县委、县政府立的《恢复松州古城志》碑,上面记载着古城的历史变迁。
城门拱筑精美,门面有贴面石门楣,柱石出雕莲花,两旁石壁和筑城的青砖上有一些图案浮雕。
据说,松潘古城墙的厚度,特别是城门洞的进深度,为全国明代古城门之冠。现存著名的北京故宫城门,南京、西安城门,都没有如此之厚。这也印证了当年边塞战事烽火的激烈和松潘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
尤其是山顶上的西城门的进深达 31.5米。
这次驻足松潘古城,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地理位置的重要。
在中国近代史上,当年,红军经川西北上甘肃就不能不走松潘通道。松潘县地处川西北高原,岷江、涪江的上游,岷山中段。松潘的西边是一望无际、数百里不见人烟的大草地,其间布满沼泽;东边即为岷山的主峰雪宝顶,海拔
5588米,峰顶终年积雪。松潘是红军北上的咽喉要道。
红军在两河口会议后,曾经拟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准备利用胡宗南初到松潘、主力尚未集中的时机,消灭胡宗南部,控制松潘咽喉。
当时,如果红一、四方面军同心协力,打胡宗南一个立足未稳,冲决松潘要道,是完全有把握的。
但由于张国涛的阻拦,红军内部争论了40多天,使得《松潘战役计划》无法执行。当红军到达松潘以南60里的要冲镇江关时,松潘已被胡宗南占领。
后来,红军在离松潘50多公里的地方,取得了毛尔盖战役的胜利,开始了横跨松潘草地这段长征最艰苦的历程。
下图是北城门的内墙。(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