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是旅游旺季,一到北京,就拿到了当天晚上开往拉萨的火车票,同时填写一张《旅客健康登记卡》,主要是家庭和单位的联系方式及向铁路方面承诺,身体能适应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旅行。登车时,卡与车票一起交给乘务员。
这趟列车的车厢,是我国研制的世界首列高原高寒25T型列车车厢。它通身的草原绿且围着两道金黄,由于污水箱、污物箱、缓解阀等很多都在车的侧下方,故看上去车身就显得较其他列车低了一些,更显得沉稳、大方、结实浑厚。
整趟列车由软卧车、硬卧车和高背软座的硬座车以及餐车组成。车厢内装修体现了藏族风格,极具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
在列车上听车长说,世界上有三条穿越高原永久性冻土带的铁路。西伯利亚铁路,在冻土带行车时速只有30公里;玻利维亚只有很短的一段;而我国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1142公里里程中,多年连续冻土区里程就长达550公里。目前,列车冻土地段的试验时速已达120公里,就是在翻越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口时,时速也达到80公里。尽管从北京到拉萨线路全长4000多公里,但客运列车单程运行时间也不过两天两夜。
每节车厢的造价800万,比普通车厢高一倍,运营的成本很高。列车长开玩笑地跟我说,坐这趟列车旅客可是占便宜了。乘务人员大多数是部队复员的士兵,两人换班负责两列车厢。他们基本工资一千左右,跑往返一趟补助500元,一个月能跑三趟。不过,据说高原沿线职工的工资,月薪能达万元以上。
这是硬卧、软卧车厢及连接部。
下图是敞开式的漱洗间,侧墙上有供旅客使用的电源插座。
上图左边是列车的播音室。右边是餐车服务生,围着藏式七彩“帮典”(围裙),在乘务员房间用车上的电话,联系给乘客送配餐。
车上每个标注都是由中、英文和藏文构成,独特的藏族文字,更体现了这趟列车的不同。在列车上人性化设计处处可见。电视开关是手触的,灯是流线型的。要上卫生间,看显示屏的指示灯,就能知道里面有没有人,门是拉门式的,人出来后,会自动关合。为了方便残疾人,该列车还设有可以摇轮椅如厕的残疾人厕所。
下图左边的是专门为残疾人准备的卫生间,右边的是普通卫生间。按下前面绿色按钮,真空泵就吸掉了污物,一次仅消耗一升水,即清洁、节水又环保。卫生间还有紧急呼叫按钮。在取得乘务员同意后,我试了一下,果然,乘务员在外面接受到了信号,打开了我在里面闭锁的门。
每节车厢都设有一个开放式盥洗间、一个垃圾压缩机,一个开水供水器和一个制氧室。
车厢内设有电子显示屏,用藏、汉、英三种文字滚动播出车内温度、列车时速、到站信息等相关内容。
为了解决高原缺氧的难题,新型的25T型青藏列车每节车厢的配置几乎与飞机一样,设置了两套供氧方式,一套是弥散式供氧方式,类似“中央空调”,可使车厢内的氧气含量达到平原地区的80%以上;另一套是氧气吸管和面罩供氧方式,若旅客感觉车厢内依然缺氧,可将吸氧管直接插到床头或座位边的吸氧插口直接吸氧。
进气系统为全新结构,可防风雪风沙的进入。很多设施均采取了防紫外线措施。车窗玻璃也是特制的,有很强的抗风沙和抗冲击性能。
作为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列车,每节车厢上都有三个供电插座,随时可以给旅客提供外接电源,免去了游客们的后顾之忧。
下图,左边是列车一侧的卫生间、供水器、垃圾存放口。右边是显示海拔高度的各种仪器,旅客可以随时知道行车位置的海拔高度。
左边是卧席墙上的手触式音响、灯具开关。右边是每个位置上都设有的吸氧管插口,每个旅客都可以自己打开盒盖,插上专用软管吸氧。
为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该车设有真空集便装置和污水,污物箱。所有废水,污物均在指定的站点统一收集。在格尔木车站停车20分,我下车,绕过车尾,在列车另一侧拍摄了正在回收列车内污水的专用真空吸污车。
从格尔木开始,奔驶在雪域高原的列车,要靠三节内燃机车牵引。上图,是在高原途中拍摄到的三节内燃机车牵引的一列货车,现在高原每天只运营一趟这样的货运列车。
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现在,火车真的开上了神奇的天路,开上了昆仑山。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这是从青海西宁上车去拉萨的藏族同胞。虽然,语言交流比较困难,但她用合掌的动作,告诉我,她是去拉萨朝圣的。
下图,是我到坐席车厢拍摄时,遇见的藏族小孩,他光着小脚,在列车的地毯上跑来跑去。他爸爸妈妈是青海的藏族牧民,日子过的不错,第一次带着孩子乘列车去拉萨旅游。大家都喜欢逗这个孩子,我给了他一块从北京带来的巧克力,结果,原来还算干净的小脸,让他弄成了这个样子。
在列车上我还结识几位朋友。一对德国青年,男青年名字叫约汉.内斯。下图是他在与另一位乘客用画图方式进行交流,女友在给他摄像。
还结识了青岛的小刘等国内朋友,其中,有一位女孩,利用在企业搞策划挣的钱,购置了全套登山装备,只身去西藏,到拉萨后,就去了珠峰大本营。不过,也有到了拉萨,因为忍受不了高原反映,很快就返回的。
在这,我想告诉这几位朋友,给你们拍的照片,会按照留下的网址,发给你们的。
在列车上,我看到约汉.内斯把身边所有带压力的容器,象香水瓶等,都主动交给乘务员保管。
我也做了个海拔高度与压力变化的小实验。当海拔高度仪显示5000米时,我开启了一瓶从北京带去的可乐,结果,可乐成了香槟酒,喷出了两米高,白白喷掉了半瓶。我还带了一个密封性能很好的食品保鲜盒,从拉萨回来后,盒子回缩的很紧,加温后才好不容易打开了。
相关内容链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