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收到李玉声先生发来的新作《浅谈继承发展京剧流派表演艺术》,是继上次的一条关于京剧流派的短信之后的详细阐述。
50年代初,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引进中国,笼罩着整个中国戏剧领域,随后,塑造人物、刻画人物之说铺天而来,从此演人物之论点成了京剧艺术的宗旨的宗旨、核心的核心,把京剧的灵魂——五功五法,视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主义程式化。孰不知,京剧五功五法(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戏曲演员,造就了各个行当的艺术家和艺术大师,铸成了京剧各个艺术流派。五功五法才是京剧表演艺术的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宗旨的宗旨,初学京剧者凭借它学会登台演戏;学成者凭借它展现艺术才华;艺术家凭借它兼容并蓄,发展个性艺术;大师们凭借它水到渠成的创造出自己的艺术流派。京剧有了五功五法,舞台上才有万紫千红、婀娜多姿、绚丽光彩的表演艺术。
京剧需要务实的理论与学说,应该大讲特讲五功五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演员表现五功五法的评价和要求以及培养上,应以高标准的五功五法为准则。评议每出戏的艺术质量和演出水平,这样才有可能提高演员的表演,提高演员的艺术素质,提高整体的艺术质量,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好的演员艺术人才。遗憾的是今天京剧舞台上仍然以大谈塑造、刻画人物、演人物为时尚,认为京剧表演艺术的高级阶段是演人物,好像除此论断再没甚么说的了,其实,不会是没说的了,而是需要我们大家认真的思索思索,京剧艺术要说的很多很多,除非不懂京剧,那是说不出什么了。
提倡继承发展流派有它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冲动性。京剧流派是定形的表演艺术,若无定形、无定数,一天一个样儿,当然就没有流派存在可言,流派是固定的一种表演艺术风格,他有一定之规。后人对流派艺术的正确态度是学习借鉴,不可能发展,发展者前进也,前进则改变也,改变则与前不同也,改样了,不是原来那一派了。如果,某个流派还在发展,不断的改变着,说明这一流派还不成熟,还不到形成一个流派的阶段。流派只有丰富,这种丰富是由流派创始人去完成,学者以及后人是没有资格,没有那个造诣,没有那个水平去丰富他所学的那一派别的,除非后学者超越了前人,形成了新的流派,另当别论。对待京剧艺术流派的正确态度是学习借鉴,是对流派表演艺术的学而化,化而用,借鉴者必须得具备艺术基础实力。继承是传承,不走样的接下来,传下去,这也只好是有多大力量使多大劲了,不可能不走样的,每个流派只有一个人不走样,那就是流派创始人,无论他千变万化,他的表演意识不会变,他的艺术基础不会变,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法则不会变,他的生理条件不会变,他的艺术手段变而流派风格绝变不了。后学者谁也办不到,后学者只能是宗者、仿者,宗和仿自然有优劣之分,宗的好的,仿得是样的,也很难让人见到大师的神髓真谛,不用说宗仿得伪或劣的了。总之,无论优或劣,都不可能与流派创始人一样。把某一流派艺术的神髓真谛学到手,表现出来,从京剧历史上看是没有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嗓音不同,筋骨条件不同,神经思维不同,意识、经络等都不相同,就是有遗传因子的儿女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盲目提倡继承发展流派,会导致剧目贫乏,过去除了戏迷票友,没有一位演员是哪种还没学两年戏,本行的基础还没砸磁实,就专学某一流派了。现在倒好,不但专门只学一派,而且只学一个流派的代表剧目,这样下去,戏不是越来越少了吗?大家都知道,大师们不只限于那几出经典戏,他们都有百出戏以上的剧目,没有百出就不可能有那几出经典戏,经典戏的表演根基是在那百出戏的里面(当然不能忽略诸多方面的成功因素)。只学几出戏,其结果必然是每出戏都浮在上面,一出不出。
演员不同于戏迷票友,戏迷票友可以把流派艺术理解为唱得好,唱的像了谁,就是那一派了,演员不能这样要求自己,一个流派的形成是全方位的,演员要全方位的要求自己,不能像前些年那样,唱几段传统经典唱段,占了个好地方,赶上好时候,上电视一夜成名,学了几出戏,就是什么派了,会了三四十出戏,就是领军人物了。
我们应当提倡重复大师们的学戏程序,比如,某位成功的艺术家他的开蒙戏是哪一出,第二出学的又是什么戏,三出、四出------这样一出一出的学下去,演下去,经久年长,剧目多了,会的多了,基础砸磁实了,到了那个时候,学习流派的东西自然是方便容易得多,学起来也能得心应手,理解得快而且正确,每当学会一出戏,无须下多大功夫去训练,马上就能演出,很可能上手一学就走向借鉴的路数,学而化之,化而用之,走上正确地继承发展京剧艺术的道路。
2011年7月19日 李玉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