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平杯"杂记(四)

(2008-12-06 21:24:00)
标签:

休闲

分类: 青衣道场

"和平杯"杂记(四)

(王永斌在后台用手机拍摄,宋涤后期制作)

 

张继安兄声名在外,尤其是与天津程派联系密切,某天我随张先生去到天津著名的程派票房——秋声学社。该票房负责人为王吟秋先生入室弟子温天先生,程派名票陈学欣也是票房成员之一,我们去的当天,参加比赛的的辽宁李东明先生也应邀来票房玩。虽然票房名票云集,但是一个“学”字看得出票房的精神。我自己已经脱离票房很多年,茶座的形式更象是表演、经营,而不象票房一样在乎于研究、精进。我在这里看到了票房的学习气氛。刚开始是几位旦角票友在跟着一位老师学习《醉酒》,每个人都认真走一遍,然后老师指点、纠正,后来我们在唱的时候,温天先生在外厢大厅也在给一女士说身段。

这次在天津我也感觉到北方很多票友学戏的不耻下问精神。我和张继安兄住一个房间,经常有程派票友来找张先生聊天问艺,有的还带着录音笔、笔记本,直呼直令地学习。永斌此次荣膺“十大名票”,但是也是精益求精,抓紧一切机会求教。这样的学习氛围似乎比杭州要好得多,也就难怪北方的票友水平那么高了。

温天先生与张继安先生相互的称呼有点奇怪,都称呼对方“师兄”,我一琢磨,估计温天先生拜门比较早,而张先生及门虽晚,年岁上要长于温先生。相互称呼“师兄”,同门师兄弟之间相互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与程门中相互鄙视、倾轧的作派形成鲜明对比,堪称表率!

因为我偶尔也唱两句程派,所以斗胆也混充程派唱了几段。先唱了《文姬归汉》的“西皮原板”“荒原寒日嘶胡马”、和“导板慢板”“整归鞭”,后又唱一段《青霜剑》“快三眼”,长久不唱,不甚了了。张先生唱《骂殿》,后与温天先生两位“师兄”合唱《武家坡》,温先生反串老生。

这里的琴师都很年轻,而且一专多能,令我很是羡慕。给我拉京胡的小伙子才20多岁,拉完胡琴打小锣;还有一位小伙子也是既拉京胡,又会弹月琴。还欣赏了陈学欣操琴,水平也很高。我们杭州的乐队全都是上了岁数的,王辉是最年轻的一个,对比之下,不胜感慨啊!

天津也有不少的茶楼,有点类似北京的湖广会馆,听戏的听得喜欢可以送花篮,花蓝钱对半分账。据说有些人专门在茶楼演唱,挣的就是花篮钱,居然还可以以此为生。

因为我的比赛在最后一天的缘故,没敢乱走,所以只有秋声学社去了一下,其他票房、茶楼都没有去“考察”,说来也是个遗憾。

"和平杯"杂记(四)

秋声学社的乐队

 

"和平杯"杂记(四)

陈学欣和王永斌在研究表演

 

这次天津演出经王辉介绍,认识天津名鼓师陈熙凯先生,有通过陈老师认识名琴师王志林先生,他们两位为我的演出伴奏。因为他俩都担任这次演出的伴奏工作,所以我们的时间也不太好凑,只好抓他们的空挡对戏,这样我有机会去了一趟天津京剧院。

天津京剧院离我们住的长城宾馆一箭之地,似乎是一座名人官邸,两层洋楼建筑。进门是个大厅,两边各有厢房,右边有个类似客厅的房间,现在成为大排练厅;楼上估计是卧房,现在都改成小排练厅,外加办公室之类,其中一间挂有溥仪、婉容等人照片,看来是有来头的所在,如果好好收拾一下就是一处文物。

"和平杯"杂记(四)

天津京剧院一楼排练大厅

 

"和平杯"杂记(四)

天津京剧院二楼小排练厅(挂照片的那间)

 

以前在北京唱红的角,都要到天津亮一亮,天津也唱红了,就算是站住了。之所以天津这个码头那么重要,恐怕和天津人率直的性格有关系。

这回在中国大戏院看了六天戏,天天感受天津观众的褒贬,总算也看出点儿门道。最大的感受就是大轴不好唱。每天最后一出,演员出场一开口若是不甚惬意,马上起堂走人。记得第三、四两场最后一出都是哄然起堂,边走还边骂骂咧咧“嘛玩意儿”,可见天津人耳格很高,不好糊弄。其次是互动很好。开幕式演出,有一出《跑城》,老先生玩意儿不错,圆场漂亮,最后单腿往后颠那几步,台下猛叫“稳住”,待跌坐后,彩声轰然。我想演员在台上卖力的时候如果能得到观众的反映,自然对演员是很强烈的刺激,一般素质好的演员会“卯上”,发挥出最好的水准。所以说,在天津唱好了,怎么唱都好,想偷懒人家不饶你。

中国大戏院是个有点历史的戏院,当年开张时是马连良来剪的彩,现在是天津重要京剧演出主要的剧场。进入戏院,正面是梅先生半身塑像,两边有京剧名家大幅彩色剧照。剧场分上下两层,楼上前部是包厢,座位比较舒适。我们的票都是在14-19排,属于比较靠后的,象我这样的250度的近视眼看台上的演员都是蒙蒙咙咙。

"和平杯"杂记(四)

中国大戏院外景

 

"和平杯"杂记(四)

中国大戏院舞台(王永斌手机摄影)

 

戏院后台管得比较紧,我前几天都没进后台,直到自己演出的那天才去踩了踩台毯。中国大戏院的台很深,浅蓝色的大台毯淡静素雅。我看这个台太深了,担心“抢背”下来进不了二道幕,还特意要求“检场”师傅照应一下,帮忙“兜”我一下,可人家说不一定兜得着,他建议我多往上场门撤几步再走“抢背”。台太深了自己在台上老是觉得自己走得太靠后了,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最为难的是出场,那段二黄的过门很短,又是“柔肠百转”的心情,不能走太快,我从下场门要走到“骑马桌”前实在很难掌握,我自己也不知道出场的效果怎么样,要等看了现场的实况录象才能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