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休闲 |
分类: 随想随说 |
上周日有李公律的专场,太太单位拿来两张票,而且座位很好,太太说是很有名的演员,还有其他名家捧场助演,阵容十分强大,问了半天才说明白是李公律。因为周日已经有其他安排就将票转送给了喜欢看昆曲的朋友了。后来陈力说他也去看戏,居然客满,没有退票,没看成。昨天看了游叶的博客才知道他也去看了,难怪客满呢!
(李公律剧照)
我与浙昆的因缘也是20多年前的老黄历了。当时戈宝栋先生组织了一个昆曲研习社,在朝晖浙昆团里活动,每周有两次拍曲。当时浙昆一干精英都参加,象张世铮、周雪雯夫妇、王世瑜、王奉梅、周世瑞、王世瑶、龚世葵、陶波几乎是必到的,学习的气氛很好。到后来要排练演出说身段了,象老一辈的徐冠春、小一辈的陶铁斧、张志红、李公律都来教习,这基本上已经是浙昆的全部主力了。研习班在演出一次后慢慢解体,我的昆曲学习也就基本上告一段落。
我的第一位昆曲老师应该是王世瑜先生,我先从他学“琴挑”,后又准备说“红梨记亭会”,但是都是半途而废。汪老师事情比较多,经常要缺课,后来他索性让陶铁斧来教了。虽然他教得不多,但是印象却是很深。“琴挑”的第一支曲子“懒画眉”是他教的,现在这一出戏,我就记得这一曲: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汪老师的表演是昆曲界公认的,他自己跟我说,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红起来的。以前做随团学员,也是跟老师学,看老师演,跟团演出,那些戏也不都是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大多是看、演,实践多了之后自己逐步琢磨的。
汪老师的表演很洒脱、隽永,首先是继承来的,这是无可争议的。记得我有一次参加一次在杭州举办的全国的昆曲比赛,在会议室看到昆曲团在播放的周传瑛“连环计小宴”,一下子把我给迷住了,我也说不出怎么个好法,就是觉得太“边式”、“流利”了。汪老师可能比不了周传瑛先生那么“精”、“博”,但是他的做派可以说直追周传瑛,汪老师使周氏身段中的“弹性”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琴挑”是周先生亲授,他在“懒画眉”这一支曲子里的表演很规范的体现了昆曲“巾生”的“文气”。就“扇子”的使用来说,他的“出扇”、“开扇”、“换手”、“合扇”,直到手拿扇子的位置都非常精到,可以说是脱尽火气。而汪老师的表演已经有自己的“变法”,“四壁蛩”、“闲步芳尘数落红”的身段就有点花哨了,但是在他演来挥洒自如,应该说还在“巾生”的范畴中。
汪老师为浙江昆曲的贡献并不在于为浙江争得昆曲在全国的地位,而是在昆曲颓微的时刻,促成浙江京剧和昆剧合并,成立“浙江京昆剧院”,挽救、保留了浙昆一脉。而他自己出任院长正是对浙昆最好的保护。当时京剧团老艺人都反对合并,称昆剧是“日比剧”,昆剧团是吃京剧团的。后来昆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下子身价大增,昆曲可以拿国家补贴了,于是浙昆扬眉吐气,与京剧团脱离再立山头。要是没有当初合并的措施,再要想恢复旧山河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在研习社阶段,因为学“琴挑”,教我最多的是陶铁斧老师。他是王世瑜老师的学生,当时刚从越剧团调来不久,跟汪老师学戏。汪老师不在时就是陶铁斧老师代教,一直教到演出,连化妆都是他代劳的,人家都说谁化象谁。我那时也是稀里糊涂,以致这场演出连一点资料都没有留下来,只记得当时为了演出去买了两柄扇子,一柄是让汪老师写的交给了他,结果是有去无回,估计他转身也就忘记了;还有一柄演出后被检场的扔进道具箱。至于演出的成绩真的是一无所记,忘得干干净净。
陶铁斧老师为人很忠厚,以后很长时间我们偶尔还会见见面,每次我都叫他陶老师,他总要推让客气一番。最近一次是在杨公堤,我在附近玩,听到笛子声,寻声而去,原来是俞妙兰大师的曲社在此活动,陶老师恰好也在,结果我和俞大师唱了一段“惊梦”,都快不会了。
他教我的时候,正是他跟随汪老师学戏的阶段,汪老师还没有后来那么忙,可以说是悉心传授,陶铁斧老师还没有结婚,正在当年,也是拳拳服膺。虽然汪老师后来在各地也是广收弟子,好像 还有台湾的徒弟,真正实授的估计也只有陶铁斧一人。陶老师教我也是照猫画虎直呼直令。因为“琴挑”是汪老师的代表作之一,汪老师有很多的创造,结合了很多舞蹈的东西,只有陶铁斧教起来才是原汤原汁的“汪派”。“汪派”“琴挑”的动作特别丰富,我记得那时曾经有位昆剧团的小生演员看了我的排练说:没有那么多动作的!要把一个对昆曲表演没有基础的门外汉教得可以上台演出,要付出多少心血可想而知,很敬佩陶老师的耐心,一遍遍示范不厌其烦,这也是我始终尊敬他的原因。而且当时昆曲团专业演员教授我们都是无偿的,不象现在很多专业的演员,人还没出门先问有没有劳务费。一出“琴挑”大大半部分都是他说的,所以学昆曲身段,陶铁斧老师是我实实在在的第一位老师。
陶铁斧老师后来是昆剧团的当家小生,李公律虽然资格比他老,但是还是陶铁斧演出机会多。凡是重要演出,汪老师以下就是他上,基本上汪老师经常上演的戏他都拿得起来,不知道他是不是拿过梅花奖,按他在昆曲团的地位,拿梅花奖应该也不成问题。在京昆剧院的时代,他好像是昆剧团的副团长,属于站队站得比较正确的。
现在浙昆已经进入了“林为林时代”,为李公律办专场的意味很不一般。因为林、李等都算是“秀”字辈的随团学员,从师从来说,李公律辈份更高,是周传瑛教的。实际上这个太高的辈份也害了李公律。从一师之徒来说,李公律肯定不是汪世瑜的对手,无论是出道时间、舞台经验、艺术造诣、市场知名度都有明显差距,如果李公律能随时俯仰,甘心做汪世瑜的学生,以他的扮相、基础,李公律不应该蹉跎到现在。除了李公律个性比较温良之外,舞台毕竟不是让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