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青衣道场 |
7、叶少兰和杨春霞的《写状》合作多次,大概少兰先生是小生魁首,而杨女士则是上昆的底子,寻之于北京的京剧演员中,恐怕不及杨“正宗”。其实《贩马记》最初是京剧先拿来演的,后来昆曲班也唱,这戏并非“昆曲戏”。现在已经看不见《贩马记》了,连后来演的“哭监、写状、三拉、团圆”也只剩下“写状”还偶尔唱唱,不知道京剧演员里,杨春霞之后,还有哪位能唱“写状”?
梅兰芳、王少亭的“哭监”
8、音配像是件大好事,让我们听到了很多以前听不到的好戏;还好歹保留了现在一辈演员的基本面貌,尽管距离还是很明显的。尚小云的《断桥亭》里,尚富霞的小生,录音里有好几处彩声大作,但是配像的于万增显然没什么精彩身段和表现。还有一个不算好处的好处就是让一些没有实授的演员有了教戏的资本——现学现教。
尚小云、尚富霞《卓文君》
9、《别姬》的舞剑各式各样,一定要说标准就是梅先生说的:在台上按梅花图形来安排。早期的舞剑什么样我们没法知道,但是梅先生的回忆录中有记载,说当时社会上有议论,说“嫦娥花锄,抡如虹霓之枪;虞姬宝剑,舞同叔宝之锏”可见当时还是不太成熟的。中期有魏莲芳、言慧珠的资料,与现在套路基本一致,只是更丰富一点,晚年有访问日本的录影和《霸王别姬》电影就比较简练,点到为止了。除梅门之外,我估计其他演员唱《别姬》,舞剑都各有发挥。据说醉丽君在舞剑里还有“探海”的姿势;杨荣环艺兼梅尚,他的舞剑也有创造,有个“背剑戟指”的动作突破了“夜深沉”音乐,为杨氏独有。在我看过的舞剑当中,中国戏曲学院艾美君的“剑套子”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但是后来一直没有找到她的录象。
梅兰芳的“舞剑”
醉丽君的“舞剑”
10、很多人都认为张君秋就是“唱”,可光是靠唱就能打赢天下的人是不多的。前几天看到刘铮唱的《刘兰芝》“二六”,想起张先生的这段唱是很有深度的,特别是“望官人你莫要重记前情”中的“前”字,真是表面平静矜持,内心凄楚哀怨,要知道那只是一段旋律普通不过的“二六”。我喜欢张先生《赵氏孤儿》的“二六”、《银屏公主》的“二六”,都是在很普通的行腔中处理得非常细腻的典型,能这样“唱”出来,无愧“张派”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