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青衣道场 |
宋玉珍老师赠我最新录制的唱腔CD,其中《祭江》少见于舞台。
张君秋先生有《别宫祭江》的音配像,其中《别宫》是静场录音,《祭江》则是拼接的非舞台现场录音,曾当面请教过学浩先生,他说,那是排戏时的录音。
音配像将张先生的《别宫祭江》保留下来是一个求之不得的资料,虽是排戏录音,张先生也应该是花甲以上的年纪了,但是无论用嗓、用腔、用气、用劲,分寸拿捏游刃有余、纵控自如,以青衣一行来论,可以说声、腔、字、韵、情“五子登科”,堪称绝唱!我认为封张君秋为二十世纪末的“青衣泰斗”绝不为过!
以《祭江》驰名菊坛的前辈中,陈德霖、黄桂秋师徒名重当时。陈老夫子为前辈青衣泰斗,《祭江》夙称拿手,黄桂秋曾回忆说陈德霖有“祭江旦”的美誉,但是陈志清编撰《陈德霖评传》中汇集了当时剧评家的介绍文字,却对“祭江旦”只字未提,不知此称谓是否确实?要说“祭江旦”,黄桂秋自己倒是当之无愧的,他的《祭江》、《春秋配》风靡沪上,称为“嗲腔”。黄对《祭江》也是下了工夫的,除了二黄慢板基本沿袭旧词,反二黄做了较大的梳理,词句、辙口都有了改动。去掉了老词中无数个“可叹你”,使词句更加规整顺畅,成为“黄派”的扛鼎力作。
《祭江》作为青衣的重头唱工戏逐渐淡出舞台倒不是因为唱工太过吃重,而是因为那一堂白制不起。除了孙尚香的白蟒,全堂龙套、桌帷椅披全是白的。挑班的角一年也唱不了几次,那一堂白就算搁死了,等于浪费。前几年湖北的杨至芳为了拿梅花奖,演过《祭江》的改进版《江祭》,昙花一现而已。
戏班青衣的开蒙戏,《祭江》也算一出,主要是锻炼唱工耐久和熟悉反二黄的各种大腔变化,现在恐怕只能当做练功在家里唱了。自从有了张君秋的录音,我就翻成磁带放在车上跟着唱,唱一个阶段,放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唱,反反复复跟着唱了也不下百遍了,深刻体会老先生的本事,那才叫“牛皮不是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