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票友眼光”有什么错?

(2006-11-30 08:02:46)
分类: 青衣道场

继安兄在他的博客里写了对专场演出的看法,其中自然有他自己对演员表现的见解,因此引起一些匿名人士的不快,鄙视其为“票友眼光”。我想演员之演艺乃是现之于舞台而为大众欣赏的东西,好与不好的评价本来就是该看的人说了算才合乎逻辑,如果只要是逆耳之言便讥之为“票友眼光”,那就难怪现在很多的“专业眼光”是那么不甚了了!

如果一定要把看戏的也分出“票友眼光”和“专业眼光”,那么我想所谓“专业眼光”大概是这些人看戏很“内行”,从技术层面上讲,知道哪条腿搁什么地方是规矩;哪个流派的气口该怎么使之类。虽然继安兄正经拜王吟秋先生为师,师法程派艺术颇有根底,毕竟他不在那一亩三分地里找饭折,所以诚不如天天上台去站两边的朋友心得来得深,但是,因此便说不得话、评不得演员,恐怕是不太妥当!

“票友眼光”就一定没有道理?即使我们承认确实有“票友眼光”,而“票友眼光”也确实比较目光短浅,缺少专业的尺度,难道“票友眼光”就不屑一顾吗?甭说票友还有不少是真学过,就是那些什么也没有学过的戏迷、爱好者,叫他们谈起戏来,未必没有见地,要不然演员台上的“好”是怎么来的?都是“专业眼光”制造出来的?以前戏班有“惊前台、惊后台”的说法,就是有的演员技术、工夫很好,内行很认可,但是上台没有光芒,台底下不怎么喜欢;而有的演员则相反,观众非常欢迎,而拿内行标准来衡量“玩意儿”一般。也就是说演员除了有技术标准之外,还有一个“市场”标准,这个市场标准就是那些“票友眼光”、或者连“票友眼光”都不如的“棒槌眼光”制造出来的!梅兰芳红得天崩地裂的时候,老谭深为不解,不知道为什么梅兰芳小小年纪一下子那么红,于是他特意去看了梅兰芳的戏,看完了他也觉得“没什么呀”,还是不理解。显然老谭是从“技术”层面去看那个突然窜红的后辈,而绝对不会从“票友”或“棒槌”们的角度去理解,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梅兰芳也是“棒槌”们捧红的。

所谓的“票友眼光”我看也并不是低于“专业眼光”一头的眼光。有多少票友成为名角,甚至大师我们先不必提起,就说血外行的羊毛票友的眼光难道就会不济吗?首先,看戏乃是一种欣赏,看戏的人自然有自己的评判,即便你的腿按规矩搁得没错;即便你的气口确实是符合流派没错,看的人觉得不舒服照样可以骂街。艺术不是机械,可以拆开来成为零件,装回去就是好使的机器。演员的艺术表现与看戏的人只有形成对话和共鸣了,看戏的人才会满足。其次,很多演员往往技术出色而艺术平庸,境界高的演员毕竟是少数,相比之下“票友”对广义上艺术的理解却是五光十色,其深度和广度非一般演员能及。演员好比是种花、卖花的,而听戏的就是赏花、买花的。卖花的人重在一卖,就演员来说要的是“效果”,而买的人才会去认真“品味”、“玩味”。京剧史中必须具载名字的齐如山、罗瘾公、陈墨香、翁偶虹等有的是“票友”,有的连“票友”都算不上,他们的眼光比“专业眼光”如何?

但凡成大器者必然“海纳百川”,没有各种各样的“眼光”来关注,即使一朝成名也只能昙花一现,多少前辈大师都不是孤芳自赏、孑孓独行成为名家的。艺术都是相通的,不同职业、不同素养的人对于艺术的理解各有不同,却都可以对于艺术有滋补、营养的功效,拒绝批评的人是成不了气候的。我觉得现在京剧界认真批评的氛围十分不够,只要坚持是业务探讨,有什么话不可以说的呢?所以少一点盛气凌人的“眼光”,多一点平等交流的“观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