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青衣道场 |
听杨畹侬的《西施》,觉得很好,跟着唱,有点累!突然悟到所谓“满口音”原来如此。
青年时代走票房,有一毛姓老生票友,名宛庭,字翔普,湖北人,我们称他为“毛爹”,对我们一帮年轻人挺不错的,经常给予鼓励。他一人客居杭州,我们老去他家聊天,谈些他年轻时的武汉票界人事,有些事我都反复听过多遍,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他说杨畹侬。
他们一起在票房走动,大家也都年轻,有时会相互开点玩笑。有一次,在他不防备的情况下,杨畹侬凑到他耳朵边用小嗓子大喝一声,耳膜都震得厉害。他形容杨的声音说:哎呀,他拉个满口音啊,又宽有亮直钻耳朵啊!我不知道什么叫满口音,也没问过别人,但是我对毛爹说话时的神情一直记忆犹新。
很多职业演员出于职业生涯的考虑,在歌唱上往往是刻意留有余地,能偷就偷,能省就省,只要该给的给了,演员就算是卖力了;该得的得到了,就算不丢人。即使是梅兰芳的唱腔以平整大方见长,他也有很多虚实处理,在使劲用力的方面基本上是中庸之道。杨畹侬先生天赋佳嗓,除了吐字用腔尽得梅派精神,在嗓子的调动方面尽显天赋本色。我觉得他使用了尽可能多的共鸣腔体参与发音,使声音的厚度、质感大为提高,而一般人要模仿他的声音就必须加大力度来增加共鸣,因此就感觉费力。就因为他的共鸣特别丰富,出来的声音绝不是单薄无力的,所以才让人感觉“满口”。杨先生好在他游刃有余地把“满口音”处理得很细腻,没有火气太旺的遗憾,也没有声嘶力竭的短缺,他可算天才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