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娘今年“12”岁

(2009-10-29 20:57:10)
标签:

杂谈

情感问答

老娘今年12岁

 

 

 

 

 

问:张老师:您好,我知道您一定非常忙,不过我还是冒昧的恳求您能够在百忙中帮我走出迷茫困惑,先谢谢您。

我是一个孕妇,去年的6月份和老公通过相亲认识,将近1年的恋爱我们相处得也算顺利,虽然没有那么的激情澎湃,但也不乏美好的回忆,我也把他当做结婚的对象来认真对待。不过我从没有想过要这么快结婚,我总觉得我们之间似乎隔着点什么,可能他也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确定他对我的爱到底有多少。直到今年的4月份,我意外怀孕了,一直受父母的呵护非常听话乖巧的我茫然不知所措,未婚先孕在我觉得是件非常尴尬和对不起父母的事情,他也觉得很是意外,可是这已经是个既定的事实,我们都在无奈中告诉了父母, 然后1个月的仓促准备,5月份我们结婚了,与此同时我也辞职在家待产。

正是之前的仓促,婚后我的生活很不尽人意,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让我非常沮丧。婚前我一直无忧无虑的在父母的羽翼下快乐的生活,可是婚后的所有都让我觉得很烦心。由于当时时间的问题,结婚的时候他家也没有装修,我们也没有新婚的蜜月,而且他姐姐也继续的住在这个家里,因为他说不忍心赶姐姐一个人出去租房子,所有的这些客观因素已经让我很不适应,心理落差很大。最主要的是他总是说工作非常的忙,每个星期都要出差好几天,虽然结婚半年,但我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在他出差的时候我就回妈妈家住,也许是怀孕的女人更加敏感脆弱,虽然有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我还是会经常一个人默默的流泪。在我最需要关怀体贴的时候他总是不在我身边,依旧整天忙工作,有时候看着别的孕妇幸福的有丈夫陪伴而我自己却有这么多委屈这么的孤单,真的觉得婚姻没有任何意义,结婚对我而言一点都不幸福,也一次次的怀疑他是否爱我,我为什么要嫁给他。

心中的怨恨越积越深,只要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总是挑他的毛病,说他懒说他脏,说他根本就不爱我不负责任,他也回击着嫌我烦、嫌我罗嗦,这样的争吵不休恶性循环让我更加觉得自己的婚姻太失败,更加后悔自己当初的轻率鲁莽,我有时候甚至想把孩子打掉,离婚算了,但又没有这个勇气,怕父母心碎。

都说孕妇要心情舒畅宝宝才会健康,可是张老师,我心中有着如此怨恨我怎么能够快乐呢,我该怎么办呢?难道只能这样下去叹息命运弄人吗?

 

 

答:少女妈妈一直是英国的一个社会问题,据报道,迄今为止英国最年轻的妈妈是12岁,看到媒体上的照片,妈妈在喂奶,爸爸坐在一旁打游戏机,很是感慨。其实,我们上海也有一批“少女”妈妈,只不过我指的不是生理年龄,而是心理年龄。

这封来信中的准妈妈就是这样一个心理少女妈妈,我的看法是,你自己还是爸爸妈妈怀里的小女孩,却意外地怀孕自己要做妈妈了,一下子还适应不了这么大的变化。只是由于心理上不适应,所有的不顺利就被放大了。比如,你说最大的问题是老公“总是说工作非常的忙”,这句话我怎么也看不懂,忙不忙又不是由你老公嘴上说说就算,因为后面你又说他老公“每个星期都要出差好几天”,这显然是一个客观陈述,看起来你老公确实很忙。

这我就有点不明白了,难道你老公是在你怀孕之后突然忙起来的吗?我估计不是吧,你老公应该一直就这么忙。我有两个在上海工作的外地女性朋友,怀孕期间丈夫常驻国外,比你的情况差多了,自己的父母还在外地,没听说过她们糟糕到了“默默流泪”、“婚姻没有任何意义”的地步。区别在于她们把自己当大人,而你把自己当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退缩”,多发生在孩子身上,它的意思是当小孩遇到一个挫折时候,他会表现出比自己年龄小的行为,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你似乎也表现出了退缩行,希望把孩子打掉、把婚离掉,重新回到单身为状态,更准确地说回到“小孩”的状态。你说你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怕父母心碎”,婚姻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你父母,这又一次表明了你的“小孩”心理。

如果你有主见,你原本完全有机会中断孕娠,我当然不是鼓励流产,但是偶尔的一次流产影响并不大。我能想象,你们发现怀孕之后,告诉了双方的父母,他们决定你们立即结婚,一切都是大人在操办。总之,你的主要问题不是房子有没有装修、蜜月有没有过、老公出不出差,你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快快长大。

你显然对你老公不十分满意,因为你需要一个父亲式的丈夫。不过事到如今,你会把孩子生下来、离婚、做单亲妈妈、重新再找一个理想的丈夫吗?显然你不会,所以摆在你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把目前的困难当作成长的机会,自己去面对。我建议你不要没事就回娘家跟父母在一起,调整心态把自己当作大人,用积极的心态克服困难。不要只知道怨这个、怨那个,其实大部分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

你的故事对我们上海、对我们全国的父母和子女都有借鉴意义,许多中国孩子在独立性上不足,太过依赖父母,父母也太过依恋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