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的鱼生文化!

(2006-05-04 11:40:55)
分类: 游走厨艺

                  中华的鱼生文化!

   中国食鱼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历经众多朝代,数度兴盛,形成了丰富的鱼生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鱼生文化宝库,除了大量的鱼生制作技术资料外,还有许多有关鱼生的诗歌、绘画和民间传说。唐代鱼生兴盛时期,日本上流社会从唐朝带回熟悉中国鱼生制作的庖厨从此鱼生文化流传到东瀛,产生了如今蜚声世界的日本“刺身”和“寿司”。

      鱼生在古代称为“脍”。“诗经”中有关于鱼生的记载,孔子在“论语”中也曾有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评语。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呼儿拂几霜刀挥,红肥花落白雪霏”(《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描绘的就是切制鱼生的场面。诗人杜甫的“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 ”(《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水精之盘行素鳞”,“鸾刀缕切空纷纶”(《丽人行》);“饔子左右挥霜刀,脍飞金盘白雪高”(《观打鱼歌》)等诗句,都是对厨师运刀切脍技艺的赞美。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从中可知从先秦至清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人对鱼脍和制脍技艺的欣赏。

      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关于脍的故事。传说越王勾践与吴国在会稽山作战,正在切制鱼脍,听说有吴国兵马来到,就把鱼脍倒在江里,不料,鱼脍尚鲜,进入江中就复活了,形如脍状,所以有一种鱼叫“脍残鱼”。另一个故事说,晋代文学家张翰在洛阳作官,因想念江南家乡的美味鲈脍,毅然辞官,驾船回乡,留下“张翰思鲈”的成语。

      唐代的“酋阳杂俎”一书中曾记载过一位超级操刀能手段硕,能把生鱼切得象丝缕,轻可吹起,他操刀响捷,节奏强烈,常当众表演。另外,唐代还有著名的“砍脍书”,记载了许多刀法,如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对翻蛱蝶、千丈绒等,堪称奇书。日本明治年间的烹饪书《养小录》曾收录了此书的内容。

      鱼脍的调味更是丰富多彩。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著名的脍菜“八和齑”的调料制作方法。隋唐时期,以金橙丝为料的“金齑玉脍”最为有名。以后的历朝历代脍的调味不断变化出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脍品,如金齑玉脍、飞鸾脍、海鮸干脍、缕子脍、咄嗟脍、生脍十色事件、三珍脍、五珍脍、白刀脍等,至今还流行在我国南方的鱼生也是从上述脍品中发展出来的一种。

   不难看出,鱼生的发源就在中国,所以不要把鱼生看成是日本的菜肴。当然,如果我们自己做的不好,特别是环境的保护不够的话,做鱼生的原料就会消失。希望鱼生不会成为我们中华饮食的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出门见海!
后一篇:塞班的海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