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某杂志,请勿转载或重刊
年少时喜欢看亦舒,她有一句话我铭记至今:世上永远没有体贴的丈夫与听话的孩子。让老公知冷知热体贴周到,跟让孩子按照你的意愿乖乖听话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正因如此,生命才充满了未知的神奇与吸力,人生才充满了突破与超越。

下午,我坐公车回家,遇一红衣小女孩,四岁左右,对车上的装备十分好奇,座位上坐不住,左摸摸右蹭蹭,手脚并用爬高猫低动个不停,车速快慢变换之间,那小红色身影就危险地左右摇摆,那守护在一边的爸爸是个极为温和的人,一开始还小声地劝,后来生气起来,指着同车的一小男孩说:你看看人家大哥哥,怎么就那么听话,再这样爸爸就不喜欢你了!
我顺着那爸爸的手势望过去,果真,有一小男孩安静地跟他父母一起,眼神却总追随着那活力四射的小妹妹,我看得出来,那眼眸里分明是羡慕与向往。
我猜想,那安静小男孩的父母会不会反过来遗憾:虽然人家是小女生,却是行事大方可爱,对万物充满好奇之心,兼有探险精神,我家这位虽然不惹祸,但是男孩子这么内向可怎么好?
真是各有各的埋怨,各有各的追求。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
我自己也是一名母亲。小泥出生后,我马上由少女进阶而成为新手妈妈,无限的感慨与困难,育儿的各种彷徨,最终化成一股求知的动力,每天让自己的想法发布于网络,跟各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妈妈们交流,于是这么几年下来,感觉也就小有成就,不仅育儿的知识面广,文章多处刊登与出版,也交到不少好友。
然而,就算再努力学习,我还是克服不了自己身上的缺点。
有时在电视上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咏诗千首,我就有一股让小泥见识的冲动,这是出于什么心理呢?也许我想让孩子知道跟她一样学诗的大有人在,也许我只想让她知道自己可以更上一层楼,也许我也仅仅单纯就是找机会让她涨知识,告诉她已经有人达到了这个目标,我本意并不想去责备她,然而发生什么事呢?每当呼唤她过来看,末了我就忍不住说上两句:“亲爱的你看看,咱也背过诗,你想想你背的那些现在都哪去了?”亲爱的,相信我,说完我就后悔了,孩子好端端在屋里看书做游戏,你把她叫出来教训一番……这是当妈做的事吗?但是这种比较是无处不在的。
就在上学期,期末成绩出来了,之前的期末数学都是一百,语文全在95分以上,这个学期小泥的作业加强了再加强,还是94分,我就问了:小泥,你同桌谢思源多少分?林一凡多少分?陈欣然多少分?你别跟我说他们数学的分数,我知道你数学一百,你就告诉我语文……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我带小泥到同学家,她家小烁画画栩栩如生,线条流畅,我就真心地表扬,末了半恭维半真诚地加上一句:“我家小泥要是能写成这样那我就省心了。”当时小泥的脸就黑下来,这一举动令我挺不高兴的,我想这是怎么啦?明明你就比不过人家,我说一两句你还闹脾气啦?正好同学谦逊几句之后又表扬了小泥:“我看小泥的作文就写得挺好,要是我家小烁可以写成这样,我也得乐翻天啦.”小泥的脸色刚缓和过来,小烁就不同意了:“我今天写的作文让老师表扬了!”同学笑了:“那算什么呀,小泥的作文是刊登在杂志上的啦!”
结果两个小朋友互相看不对眼,始终玩不到一块儿。
我相信我跟我同学的说法、做法,同时也是大多数妈妈的经历。然而,我现在知道我错了。
台湾作家吴淡如是一个感性的母亲,她曾经说过,她最不想要的就是孩子的“效顺”,效,是效仿,顺,是顺从,这两者都不可取。
我觉得特别有道理,如果你一直要求孩子效顺,效仿,就是再现;顺从,就是重复。又效又顺,就把孩子整成一个山寨版的你。这还有意思吗?如果你要求孩子效仿的对象别人,那就是制造出一个山寨版的“别人”,这不是挺可怕的吗?
借用富尔曼诺夫的名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两个人一样的;真是人跟人各异,石头跟石头不同。然而大家合在一起,就成了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群英谱。”
现在我挺能欣赏小泥的优点。她安静,自有娴静之美,她活泼,自有动感之靓,她孝顺,自有传统之品德,她叛逆,自有质疑之果敢。这颗石头,横竖看,都自成一股独特的魅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这颗石头的纹理,顺着这石头的形状,帮助她,呵护她,让她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看着这颗石头好那颗石头强,而丢了自己的石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