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一般以我为主导,这点自小泥出生似乎就决定的。
小泥小的时候老公工作调动,一周才回家一次,小泥的吃喝拉撒睡以及早教全是我一手包办。操劳不说,教出来的小泥也不见得多优秀。我后来总结,总感觉小泥的性格中的内向、羞怯跟这种成长环境有关系。
其实在现今社会,无论多精干的女人,家庭如果少了一个主心骨,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会出现阴影与伤痕。我记忆最深的是宋丹丹,她离婚后孩子归老公,对孩子的思念胜于一切,她哭诉:“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一定不会离婚。”阴阳调和,自古如此,失却一方,家庭总归是不正常的。宋丹丹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韩国某书里(居然忘记书名儿)也讲了父母的分工,母亲指导日常的教育,而父亲在关键时刻是处于一种较为抽象的心理支撑地位。
一阴一阳,一强一弱,一红脸一白脸,家中总得有人去充当这些角色。
在中国,父亲身上的男性特质十分明显,象阳刚之气,象性格中的果断、粗犷、坚强、有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然女性身上有这些特征,也不能从现实中的具体形象过度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支柱。就象一个再不济的男人,他也是一个父亲,再坚强的女人,她最终也就是一名母亲,代替不了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而优秀的父亲,可以成为一种力量,一个象楷模,一种为之效仿的奋斗目标。
我一直想,如果小泥爸一直参与孩子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让我主导,小泥的成长不会这么精细计较。
例如,在日常穿衣吃饭的当儿,身为母亲的我会着重于各种细节,小泥碰破了皮什么的,我会怜惜些,会抱她,会哄,会擦个外伤药,这时身为父亲喝一声:“没事!”会令小泥的心理更坚强一些。
例如,外出的时候,街上车水马龙,我带着小泥会发现她担心迷路,担心遇到狗,如果这时小泥爸在,小泥会少些担忧,在她心里,我远远比不上那个相对小个子小泥而言高大威猛的父亲。
例如,用钱的时候,明明我身上的钱比小泥爸多,但是小泥就一直觉得家里的钱是父亲的,家是父亲养的,钱是父亲的,要有什么大事,最终还是父亲能作主,当然,她钱袋里的钱还是她自己的。这种心理依赖是不会错的,如果有什么大事发生,父亲镇定说上一句:“有爸爸出马,还会有什么事不能解决?”小泥会安慰很多。
例如,小泥跟弟弟小远玩,小远的爸爸经常会参与孩子的活动,会帮小远跟小泥“战斗”,这时小泥会气馁许多,觉得自己不够底气,比不上小远。如果这时小泥爸也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小泥会自豪许多。
父亲是山。谁需要天天爬山才知道山的存在?只要看着,我们心中就有底气。
孩子的成长期需要一种与母亲完全不同的形象作为人生指引,如果缺乏这种指引,人生会有产生偏倚,就算没走上歧途,也会产生性格上的某种缺点。不信,你敢试试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