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成为新浪微博上的热门话题。
带给我的联想无非是小泥同学把我背了近三十年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人行为欲断魂”复习一遍,看着小泥开始走在求学路上,重复着我的重复,心里复杂交加——春花秋月笑我们何其痴迷,竟一辈一辈重复着单调的生活,而我们还乐在其中。当然,那首浅显的诗远不如“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来着雅致,但也是春愁无限,令人黯然。
今年清明将至,我尚来不及感受缅怀先人的愁怨,倒先让清时节带来的不便雷住了。
一、清明成为工作的障碍。
本来已经联系各镇做好去年度某方面工作的考核工作,我的资料也已经准备妥当,行程也定下了,但是第二天接到通知,某镇不能接受考核了,因为当地山形地貌多,清明扫墓的人流量、车流量都很大,需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布置,于是让我们把时间往后缓一缓。乡镇的工作一向复杂并繁琐,再往山区一点的镇还要理一些家庭的小纠纷,哪家的猪丢了都可以找政府,所以这类理由在别人听来不可思议,在我们这边是合情合理的。于是清明节理所当然地成为工作的绊脚石。
二、清明火灾数量不减。
今年清明未到,但以往年的经验,无论再如何禁烟花暴竹、香烛、冥纸,到头来还是免不了发生一些火灾,不是这个山头就是那个山腰,只希望今年的火灾造成的损失减小。其实年年禁年年有,为啥呢?说到底是上山扫墓的人掉以轻心,总以为烧一点纸钱供祖先花花没啥事,又没做好善后工作,一般是烧完就走人,有时明火灭了,但是内部温度一高又重新烧起来,无人看管之下可以把山都烧了。
三、清明节的节目过于单调。
清时节古已有之,形式也多样,有踏青、荡秋千、拔河、插柳等,各有各的含义,但是在潮汕这边,一听清明节保准就是扫墓。潮汕地区的扫墓比较有特色,其它地方听说只是去公园里缅怀悼念一下,送送花圈什么的。在我们这边花圈没有市场。
我们兴的是什么呢,是上真正的山头去扫墓。
火葬实行许久,但所谓的历史问题总还有的吧,有时我们得翻山越岭,好容易找到坟头,有些已经长满杂草了,听说因为认不出祖先的坟头而拜祭错的。上到山头首先得清除杂草,把石碑上的字体加深,再上香点烛扔纸钱,大鱼大肉地开始拜祭。这一担一担挑上去,也十分考验人的体力。
当然,火葬之后,加上土地的规划,现在这种形式越来越少了。
你们的清明节是怎么过的?
关注更多:
关注更多:我所知道的免费物品领取点
推荐几本爸爸看的书
最值的10本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