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的称呼太特别了。
本人在学习、工作上搞交际,一直是直呼其名的,若是有职位,就是“某某股”、“某某长”,简单得很。但对于小区里悠闲自在的阿姨们可有点不适合。
说到她们相互间的称呼,可以分五种。
一种是以籍贯分,例如你的原籍如果是江东镇的,就叫“江东姨”,官塘镇的就叫“官塘姨”,金石镇的则叫“金石姨”。上次江东姨见到我家小泥,给了她一个包子,我问她怎么来的?她对我说:“江东嬷嬷给的。”
一种是以居住的楼层分,我住的是七楼,我家婆婆一进小区长长的走廊,就有人招呼她:“七楼姨”,潮州音的“老”与“楼”是近似音,“七楼姨”与“七老姨”就有点相似。有时候老少相聚,李家的媳妇叫我婆婆“七老姨”,李家的婆婆也叫我婆婆“七楼姨”,老少叫成一个辈份,岂不乱了么?这个话题也便成了一个谈资,哄笑起来了。
一种是叫孙子的名字。比如说孙子叫刘乐陶的,这位阿姨就会被冠上这样的称呼:“乐陶嬷”,孙子叫曾涛的,他的奶奶就成了别人口中的“曾涛嬷”了。
还有一种是叫姓别,这个最容易,你姓赵钱孙李,照着叫“赵姆”或“钱姆”就行,或者干脆去掉姓别,叫“姆”也行。不过叫到“姆”还是有点认亲戚的味道,不是同乡人或是两家房门相对,这个称呼还用不上。
第五种,当然也就是相识最久,性情最相近的,宛如年轻时候遇到知已了,彼此交换名字以闺名相称的-----别说,婆婆这一代人,女人有了孩子,名字就渐渐淡出生命了,闺名不知道什么时候让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称呼所代替:年轻时候小孩称之为“婶”、“姨”、“姑”,长辈叫她就是“细妹”、“大妹”、情人唤她“妹子”、丈夫干脆就是“喂”一声,当妈妈了,成了“某某妈”、“某家媳妇”、“某某老婆”,老了,还是“某某嬷”,女人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言归正传,这会子大家闲下来带孙子了,重新唤上名字,才知道,原来这一辈的人名字也可以这么美丽大方。
有一位平日极少注意到的阿姨,她的名字是“柔妹”------柔妹?柔媚?真是一个柔情似水的名字,叫在情人口里,必有一番滋味吧;另一位叫“巾帼”,想是这位五六十岁的阿姨年轻时也背负着长辈的无限希望。当然也有一些挺可爱的,象“带弟”、“胜男”之类,纯粹表达那个时代一种朴素的愿望。
有时候与这帮老姨一起聊天说笑,时间过得特别快,她们乐观向上,热情亲切,极少有现代人般急燥与轻浮的,有人说她们没读过书,大字识不了几个,但是这份生活的沉淀与对生命的把握,却是有人一生也学不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