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鲆:草根创业,别学马云

(2018-11-05 10:09:39)


草根创业,别学马云

文/李鲆

如果你是一个草根,没有什么资源和人脉,也没有什么钱,但你想创业,应该怎么做?

我们看到很多创业案例,都是精英阶层玩的游戏:高新技术变革、整合大量资源、寻求创业风投、有远大理想、要迅速做大、A轮B轮C轮融资、整合上市。

这种游戏,不要说草根玩不了,就是精英创业者也很难成功,所以才有“创业是九死一生”的感叹。

草根创业应该有另外一套逻辑,在很多地方,跟精英创业是截然相反的:

比如,选择“做不大的行业”,避免被资本和品牌吞噬;

比如,未想赚钱,先想赔钱;

比如,用最小成本创业,把风险降到最低;

比如,确保现金流,确保利润,而不是快速占领市场、扩大规模;

比如,要目光短浅,先赚到钱、活下来,再看未来;

比如,把企业做小,把利润做高;

比如,事必躬亲,尽量不招合伙人,能自己做的事情全都自己做,没有人能做的事情自己马上去做……

以上这些,都是杨秀勇先生在《草根创业六堂课》里提出的观点。

杨秀勇出生于贵州一个小山村,家境贫寒,为了生活,不得不去广东打工。

他在打工生涯中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很快从底层员工做到了高级技术人员,却因意外事故致残,不得不结束了打工生涯。随后,他几次创业,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

在《草根创业六堂课》里,他从定位、学习、情商、管理、正能量、心态六个方面,为有志创业的草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六个方面如果你全部把握好,即使你不能站在行业顶尖位置,但至少你的创业不容易失败。

从创业规模来看,杨秀勇并不算是特别成功的企业家,他只是一个草根出身的创业者,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提升了自己的阶层。他的观点未必是对的,但可以给很多创业者有益的思考。

同为草根创业者,我常对人说:“草根创业,千万别学马云。”他的眼界、资源、人脉,都不是我们这种草根可以比肩的,而且他创业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你想复制他,甚至想超越他,可能会死得很惨。

踏实一点,承认自己是草根,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目标小一点、做事谨慎点、风控意识强一点,创业还是比较安全和容易成功的。

创业不是九死一生的事,赌徒式创业才是。

树立正确心态,掌握正确方法,草根创业成功也可以是大概率事件。

为自由、安全和价值而创业

文/杨秀勇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广州的一家工厂打工。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是六七百到一千元,而我一个月可以赚两万元,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

但一次意外事故,彻底终结了我的打工生涯。

事故发生之后,我成了一个残疾人,没有办法再打工了,只好返回老家休养。

所以我创业其实是被迫的,是被逼到绝境之后开始的自我救赎。

如果当时我可以顺利继续在厂里打工,那我可能就不会创业。毕竟拿着稳定的高工资,对一般人而言很知足了。

很多人认为打工比创业更安全,但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打工永远是给别人做事。你会面临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比如公司倒闭、意外、市场萧条大裁员等,随时可能被辞退。

只有自己做老板,才能真正地找到自由、安全和价值。

身为一个出身草根的人,我先后创过几次业,成功过,也失败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草根创业者往往没有多少资源和人脉,也没有多少资金可供折腾,抗风险能力极弱。

怎样才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也关注了许多创业的案例,最后发现一点:说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人,往往是“精英式创业”或者叫“赌博式创业”,他们只想着金融杠杆、做大做强、融资上市等,风险自然很大。

而草根创业,有另外一套逻辑和方法,可以让我们降低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这些逻辑和方法,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我把它总结出来,写成了这本书—《草根创业六堂课》,希望对大家有用。

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家鼓励和支持更多人创业,创业者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受人尊重。

如果你有一颗想创业的心,考虑好创业条件,大胆去执行吧!

第一章 定位

所谓定位,就是选择正确的创业方向。

1.先订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

很多创业者都志向远大,刚开始创业时,就想着要做一个传承百年的伟大公司,要融资上市,要改变世界……但这种想法可能是错的。

上市绝对不应该是创业的唯一目标,哪怕是精英式创业也是如此,很多企业根本不适合上市。

能上市的企业凤毛麟角,而能创办和管理上市企业的创业者,更是凤毛麟角。

如果你奔着上市的目标去创业,做法大概就是A轮B轮C轮融资,然后迅速做大做强上市。这样你失望的概率会很大,甚至会输得很惨。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创业公司,都没能撑过5年。所以创业界才有句话:“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

草根创业者没有什么资源和人脉,缺乏高新技术和资本加持,就更不应该这样做了。

我给草根创业者的建议是,可以有远大的理想,但是最好先订一个小目标。这个小目标不是王健林说的“先赚他一个亿”,而是根据你的现实情况,订一个经过努力比较容易完成的目标。

如果你曾是打工者,我建议这个小目标是你打工时工资的2~3倍;如果你没有工作,这个小目标就是赚到够自己生活,并能养家糊口的钱。

只要你足够努力,这个小目标其实是不难实现的。先实现了这个小目标,再去考虑如何做大做强。

事实上,高新技术变革、整合大量资源、寻求创业风投、迅速做大做强式的创业,只是精英人士玩的游戏。草根创业者大多数没有什么本钱,输不起,所以最好也别太冒险。先订个小目标,赚点钱,生活会好一点,是比较稳妥的。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在开始创业时,也都是“目光短浅”的。他们大部分人在创业初期,是先从一个小目标开始的,先赚口饭吃,很少有人一开始就订出一个宏伟的规划。

浙江义乌“吸管大王”楼仲平,曾经把每根只赚几厘钱的吸管做到了上亿的产值,一度成为知名的吸管生产企业。他最早也是从“鸡毛换糖”的小生意开始,后来卖过牙刷、搞过养殖,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最后才成为了“吸管大王”。

郑州有一位珠宝界的大佬,现在身家上亿。他当初创业,只是因为家里欠了几十万元外债,他觉得自己靠打工还不起这笔债,就和妻子一起创业。他们开了个珠宝小档口,规划是工作到50岁,用25年的时间把外债还清。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好。

我第一次创业的情况也差不多是这样。

1993年,我在广东打工时受了伤,右手残疾,不能再打工了,就回到老家贵州铜仁的乡村,一边养伤,一边想找点事做,养活自己。

我的家乡比较偏僻落后,当时连黑白电视机都没有,大家都用收音机,但是没有人会修理收音机。我在打工时学过无线电维修技术,就借了点钱,在镇上开了一家家电维修店,修理收音机和录音机。

当时我真的没有大目标,只是想找点事做,赚点生活费。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市场的空白点,收入很不错。

现在很多人都很浮躁,一开始就想做家大公司,但自己的资源、能力不匹配,很容易失败。草根的抗风险能力不强,一旦失败,可能就没有翻身机会了。

所以我再次强调:草根创业者,切勿好高骛远。最好从小事做起,先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努力完成它。这样你的创业就是安全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得到了学习和试错的机会。在你的企业没有做大之前,把该犯的错都犯了,得到足够的经验教训,以后再做大事时,就会避免犯很多错误。

2.不妨选择“长不大的公司”

风险投资界有个词叫“长不大的公司”,意思是这种公司能赚点钱,不至于饿死人,但无论如何也做不大。孙陶然先生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你市场选错了。创业者应该尽可能选一个最‘肥’的市场,这样公司才有发展前景,才可能做大做强。”

孙陶然先生说得很有道理。但我认为,草根创业者在初创业时,选择做一家“长不大的公司”,反而可能是安全的。

因为更“肥”的市场,也就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如果做了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项目,就可能被大资本方、大公司盯上,草根创业者是竞争不过他们的。

所有行业,一旦资本进入,模式可以快速复制,竞争就会十分激烈。市场一片“血雨腥风”,先行者未必能赚到钱,而很可能会黯然离场,赔得一塌糊涂。

中国首先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并不是新浪微博,而是饭否。而现在,新浪微博已经成了微博的代名词,还有多少人知道饭否?

草根创业者拥有的资源很少,抗风险能力不强,所以尽量不要去选择那些容易被资本复制的项目。选择一个看似不大的市场,选择做比较麻烦的脏活累活苦活,资本和品牌就很难介入,你的公司就可以安全地存活下来。

做下去,很重要。

先赚到钱,就会有新的机会。

你可以永远做一家“长不大的公司”,但是要有让自己满意的回报,能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先做一家小公司,有了足够的经验和资本,再去做大公司。

3.创业要回归商业的本质

前文提过,很多人理解的创业,就是要去拉风投,进行A轮B轮C轮融资,最后做大上市。

这个逻辑并不适合草根创业。草根创业者没有太多的人脉和资源,也不具备高精尖的科技水平,但也正因为这样,草根创业更符合商业的本质。

什么是商业的本质呢?就是把一个产品(或服务)卖给别人,从中赚取利润。

自从人类有了商业行为以来,这个本质就没有变化过。

区别只是,有人卖得好,有人卖得不好而已。

区别只是,你选择出售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它是否满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需求?这部分人贡献的利润是否可以达成你心中的目标?

如果你选择利润很低的产品(或服务),那你就需要足够大的客户基数;但如果你的客单价和利润足够高,你可能只需要少量客户就足够了。

通常来说,你应该尽量选择复购率高的产品(或服务)。因为开拓新客的成本往往很高,而老客户能为你节省成本。

所以,草根创业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找到一个合适的产品(或服务),把它卖出去。

对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你需要经常问自己6个问题。

(1)哪些人需要我的产品(或服务)?他们在哪里?基数有多大?我需要怎样做才能有效抵达他们?

(2)他们用产品(或接受服务)做什么?他们的真实需求是什么?痛点是什么?我还可以做些什么让他们更满意?

(3)我的产品是否足够好?是否不可替代?是否具备唯一性或差异化?

(4)他们是否可以接受我的价格?如果不能,我该怎么办?我该怎样订出可以让他们接受的价格?

(5)他们是否可以重复消费?是否可以消费其他能为我带来更高利润的产品?

(6)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帮我宣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