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鲆:中国最美的书,离大众有多远?

(2013-12-17 19:43:20)
中国最美的书,离大众有多远?
李鲆
“中国最美的书”活动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于2003年创建,至今已经走过10年。先后有10批208种“中国最美的书”亮相德国莱比锡,其中11种图书荣获了“世界最美的书”称号,中国的图书设计逐步走向世界。
这是个好消息,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主任徐炯也承认,这200多种图书中大部分并未走进普通读者的视野,这些“美”的书很少能在市场上看到和买到。也就是说,我们用了10年时间来评选出200多种“最美的书”,但是这200种图书中的绝大多数,并不为人所知。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不能说是悲哀的话。

最美的书为何曲高和寡?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能给书籍设计师最大发挥空间的,往往不是大众市场书。
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把书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复制,要完全原汁原味,古籍类图书的设计往往需要如此;第二种叫商品书(即大众市场书),注重流通性和方便性,为了压缩成本就要减少设计印制方面的开销,更多的仅是在封面上做一些商业性的设计;第三种则将设计作为核心来做,给设计师最大的自由度,使设计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但第三种图书,往往是比较小众的、先锋的,很难让大众读者接受的。
著名设计师、图书策划人朱赢椿设计的《空度》(朱赢椿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版)入选2013年中国最美的图书,就引发媒体和读者吐槽,说“全书没有一个文字”、“定价高达480元人民币”、“不接地气,和读者距离很远”。朱赢椿对此的回应是:“我设计的书95%都是针对大众的,但总要留一部分让我作实验性创作。”这本书我个人是很喜欢的,但实验性创作难有大的读者群,首印也就只有1000本。

第二,书籍设计师们更关注或者更擅长的还是设计本身,而对于“怎样能卖”的设计不屑一顾,或者干脆就是力不从心。艺术设计与市场需要无法得到有效地融合,只是在赢得设计圈子里的好评而无法取悦大众。
我怀疑这才是根本原因。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2年6月5日的《中国编客》专刊做过一个策划《解读封面密码:畅销书封面制作的13条军规》,里面提到一些畅销书封面设计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的规律,如“畅销书封面颜色是永远的红与白”、“首先考虑读者,其次配合内容”、“书名是封面的核心,封面设计首先要考虑突出书名”、“知名作者要尽量突出”、“像制作广告语一样制作封面文案”、“美与实用不可兼得,舍美而取实用”、“既要‘是’这类书,又要能脱颖而出”等。
2013年,荣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有21本书,以上述标准衡量,符合的大概只有廖廖几本:朱赢椿设计的《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饶平如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汇聚年近九旬的饶平如老人追忆六十载爱情的手绘漫画,大红的封面装帧如一张“喜帖”,成为献给“中国式爱情”的礼赞。这样的封面美不可说,既契合内容,又吸引眼球,《平如美棠》能畅销,此设计功不可没。还有胡妍、左奎星设计的《一点儿北京》(李涵、胡妍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郁蓉设计的《云朵一样的八哥》(谷力文,[英]郁蓉图,接力出版社2012年11月版),也都在艺术设计与市场营销之间达到了较好的平衡。

总得来说,“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标准还算多元,但入选标准仍侧重于概念、先锋、引领而非实用,大部分入选图书设计的出发点是艺术和美感,而非读者体验。这是它无法真正走进大众读者的根本原因。
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成员乌尔夫·D.冯·卢修斯称,图书设计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用书籍设计吸引读者,我们强调图书设计,一定要考虑读者的体验。”“书的设计一方面是有用,另外也需要有艺术,有美感,我相信这是一直以来的困境。设计一定要符合内容的要求,另外在技术方面又完美无缺。”
希望更多的优秀设计师能够关注、研究大众类图书的设计,也希望明年的“中国最美的书”评选能够对大众类图书设计适当倾斜。如此,“最美的书”便能摆脱曲高和寡的困境,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