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畅销书浅观察 |
畅销书都是垃圾?
李鲆
因为从事畅销书研究,我的微博上也经常会有一些关于畅销书的内容,由此吸引了一批出版者和写作者。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是探讨商榷的姿态,但是也有例外。
某位先生,微博认证是某出版编辑,转发评论我的某条微博:“畅销书都是垃圾”。
实在懒得讲道理,就随手列了几个书名上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相约星期二》《围城》
《时间简史》。
然后,这位先生就不说话了。
这位先生其实并不是个案。自研究畅销书以来,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写作者和出版者,恐怕少有谁希望自己的书卖不出去,却有不少人对畅销书嗤之以鼻。认为“畅销书都是垃圾”的人,其实是大有所在的。
这真是很奇怪的逻辑。衡量一本书是不是垃圾的标准,居然是它是否畅销?只要畅销了就是垃圾?难道出版一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它卖不出去?
当然我们得承认,畅销书里是有一些品质不太高的。比如某“编著”的书,基本上就是七拼八凑的东西,居然也上了畅销榜。但这只能说明,读者需要这类的书,而出版者没有及时提供给他。但是也还得说,畅销书里当然也有好书,就像销量平平的书里有烂书一样——这个逻辑不复杂吧?销量与品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甚至,我可以这样肯定地说:畅销书里的好书比例,远远超过普通图书;畅销书里的烂书比例,远远低于普通图书。整体说来,畅销书的品质,是要优于普通图书的。一些品质偏低的图书,经过包装炒作可能会畅销一时,但很难常销。读者不是傻子,总愿意为低劣的产品买单。
我总怀疑,所谓“畅销书垃圾论”,与“为富不仁”的逻辑是一样的。我们的民间故事里,总是会有黄世仁这样的王八蛋,仗着手里有几个臭钱,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当然,最终下场一定很惨。这是符合绝大多数草根的心态的:你比我富,你当然得不仁,要不然我上哪儿找心理平衡去?你为富不仁,最终得到报应,我心里才会舒服。但事实上,我们知道,颇有些富人做过不少善事,而啸聚山林、拦路抢劫的,多半也都是穷人。
真是悲哀,我们的写作者和出版人,也常有“为富不仁”的心态:你的书能卖三五十万册甚至几百、几千万册,我的只能卖几千册,凭什么你不是垃圾?你必须是垃圾!
我有一度也被这种论调误导,由此清高地宣称,自己根本不看畅销书。后来倒是发现,这种清高完全是低智的。如上所述,《围城》在中国大概卖了400万本,盗版不计其数;《相约星期二》和《时间简史》的销量大概也都有两三千万本。但这些书,真是不容错过的好书啊。
读畅销书不是耻辱。甚至,读者应该对畅销书有一定的了解,毕竟,能畅销的书,自有它畅销的道理。能够畅销的书,大体上,不至于太差。
对于写作者和出版人来说,自己的书能畅销不是耻辱,不畅销也不是耻辱。畅销书只是极少数,许多类别的图书是完全没有畅销的可能的,但是它们仍有自己存在的重要价值。但是因为自己的书不畅销,就说“畅销书都是垃圾”,这就太低智,就是耻辱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