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封四起的年代
(2010-04-30 17:23:33)
标签:
杂谈 |
腰封四起的年代
(按:2007年写的,无意间搜了出来。当时署名是青青李子。)
最近“腰封门”事件几成笑谈。起因是蔡骏《天机》第二季出版,腰封上印有如下句子:“如果你爱蔡骏,你一定要读《天机》,因为《天机》是他一生无法逾越的高度!”
蔡骏很快写了一篇博客“我绝不承认‘无法逾越的高度’”,指责出版商用心不轨,目光短浅,要求出版商更换腰封,否则第三季会考虑另找出版机构。而出版商也开博回应,说“我们除了愤怒,更多的是委屈。”并且“奉劝”蔡骏,“作者不要太狂妄自大,要学会尊重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是你的衣食父母,你就是用恶言伤害你的‘父母’?你是否问心有愧?”
如果不是出版商与蔡骏联手炒作的话,那只能说明,这个腰封做得也太差了点。它给人的感觉是,蔡骏已经宣布封笔或者驾鹤西去,他一生中所有的作品都放在一起做比较,《天机》是最好的。但是,蔡骏还年轻,如果不出意外,怎么也能再写个二三十年啊。现在怎么就能盖棺定论了?说“一生无法逾越的高度”,言下之意是,《天机》不仅是蔡骏目前最好的作品,而且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蔡骏也不可能再写出更好的作品来了。
腰封的前生今世
既然有了“腰封门”,我们就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腰封的前生今世。
腰封,通常叫书腰,定义为“于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这书要卖一百万》的作者、日本著名畅销书推手井狩春男,把“如何制作吊人胃口的书腰”列为书的行销要件之一。可见腰封本来就是为图书宣传和营销而存在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书没有腰封,英国的书也没有腰封,法国的书有腰封,一式一样的红底白字,上面不是大大的作者名字,就是获布克奖、龚古尔奖之类的宣告。日本的书大都是有腰封的,对于腰封科学系统的研究,也出自日本。有一本书叫《日本书腰造型设计实例精选》,收录了近300册书籍的书腰封面及其基本数据与解说,并邀请寄藤文平等多位设计师来发表他们的设计理念。有趣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腰封——起码我没有见到。
资料表明,台湾图书腰封的历史大约有15年,现在出版新书中有腰封的所占比例约在三至四成。而大陆腰封走红更是最近几年的事。据说最早一本附腰封的书,是2003年美国畅销作家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的中译本。当时余秋雨正红,出版社请他作序,顺理成章地在腰封上印上了“余秋雨教授推荐并作序”字样。现在看来,那腰封做得真不怎么样,土黄色封面搭配大红腰带,简直是俗不可耐,而且用纸也不讲究,又软又容易皱,新书印得像二手货。但在当时书腰这东西毕竟新鲜,再说有余老师那么大的名头,不容不打劫眼球。这书上了畅销榜,是意料中事。
腰封四起的时代
《相约星期二》的经验表明,腰封成本不高,广告效果又很好,所以很快受到了出版界的青睐,大陆图书从此进入了一个腰封四起的时代。
出版界把腰封作为宣传的阵地,营销的利器,只要是重点书,只要是封面不足以完整解释图书特色的书,只要是会被实体书店摆在平台上展示的书,通通要上腰封。不过有些设计得比较精美,符合书的整体风格,宣传语精当到位;有些设计得就比较烂,让人看了就心生反感。
2005年,张洁的《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后,出版方将市场上正在出售的《无字》都套上了崭新的书腰,书腰正面写着“男男女女,诉百年沧桑,80万言竟无字。以命魂相许,化笔底风云,又何在男男女女?”,背面写着“著名作家张洁以《无字》二度摘取茅盾文学奖桂冠”,这腰封做得就很漂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黑色封面配上粉红色竖腰封,给人惊艳的感觉,腰封上写着“闲坐说红楼,惊起梦中人”,并注“CCTV《百家讲坛》超人气节目”一行字,顿时让人有翻阅的欲望。周德东《奇门遁甲》的封面以暗黑作底色,本来显得有点阴郁,但加了一条白色的竖腰封后,整个封面就比较抢眼了。腰封上写着“中国恐怖小说第一人周德东继《门》之后最深情、最凄美的悬疑巅峰巨著”,与《天机》“一生无法逾越的高度”相比,措辞算是比较得体的。
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加腰封则纯属败笔。本来这封面设计得相当雅致精当:上部是大片的黑,除浅蓝绿色的书名外,就只有一弯浅浅的月牙,最下面是宁静的乡村,似一副水墨山水画;曹乃谦三个字用红色字体,十分抢眼,又不于整个封面太过冷色调。但出版商可能嫌此封面不够有广告效果,特意加了一个腰封,腰封挡住了封面下部的乡村,整个封面的构图不再完整。曹乃谦三个字也被挡住了,本来好好的一个封面,就这样活生生给腰封毁掉了。具体到腰封,本来只需要印一行“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就足够了,但出版方尤嫌不足,密密麻麻弄了数行小字,结果很像一份产品说明书。这腰封就是彻头彻尾的画蛇添足,而且是蛇足本身也相当难看。
当腰封成为鸡肋
一个好的腰封,应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既要搭配书的整体设计风格,还要使之协调、优美;又要突出书的内容和重点,起到营销的作用。以此标准来看,这个时代虽然腰封遍地,真正合格的腰封真是不多。
对那些粗糙的、滥俗的腰封,读者往往是新书到手,随手扔掉。但是那些设计精当、堪称艺术的腰封,就让人很为难。丢了吧,比较可惜。留着吧,往书架里插放和翻书的时候又相当不方便,单独收藏也不好打理,这实在是一块鸡肋啊。我原本准备留着的那些腰封,后来大都在书架里插来插去时弄坏掉了,最后只好痛下决心,扔掉了之。
其实这也就足够了。书籍到了读者手中后,腰封可能逃脱不了被扔进废纸篓的命运,但这并不损及它为读者强烈注入第一印象、与读者之间达成某种沟通、促进图书销售的作用。
这样的鸡肋,倒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出版方来说,腰封热了几年,也在渐渐成为鸡肋。一方面,出版方十分重视腰封这块宣传阵地,腰封运用比例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腰封也渐渐失去了最初的新鲜感,而夸大其辞的宣传也越来越让读者反感。出版方为此绞尽了脑汁,如有出版商在腰封上印广告,凭广告到某咖啡厅消费可打九折;有腰封上声明,把腰封寄回出版方,就可以参加抽奖;还有可以凭腰封打折购书、参加书友会或与作者见面会的;最强悍的当属《我叫刘跃进》的腰封,居然在后腰封给某商业银行做起了广告,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腰封还能热多久?它对整个图书市场的影响能有多大?出版方还要耍出什么花样来?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