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看韩寒叛逆能到几时
青青李子/文
《杂的文》(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4月第一版)开始叫《坛》,大概是有其纪念意义的。想当年,中国作协向诸多80后作家伸出橄榄枝,被邀诸人,大都诚惶诚恐,满怀喜悦,抓住机会,跻身主流。只有韩寒,不仅不理作协抛来的媚眼儿,反而伸手给了作协一个大嘴巴子,声称要自己加入中国作协,除非让自己当作协主席,然后自己就把作协解散掉。在那场著名的“韩白之争”中,他在博上写下那句名言,“所有的圈都是花圈,所有的坛都是祭坛”,叛逆形象,跃然网上。给自己的杂文集起名《坛》,大概由此而起吧。可惜不法书商手疾眼快,先替他出了一本盗版的《坛》,他也只好改书名为《杂的文》了。
《杂的文》里收录的,多是韩寒博客里的文章。果然很杂,时事、人文、电影、艺术、赛车,无所不包。因为开始是写博客,所以更加率性而为,嬉笑怒骂,讽刺影射,痛快淋漓,犀利有趣。他认为徐志摩不是什么优秀诗人,“《再别康桥》是要背诵的。我对背诵的东西很讨厌,判别一个东西好不好的标准很简单,语文老师或者语文课本里指明要背诵默写的,那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刘国梁开一辆一百多万的新车,被网友骂,韩寒却说:“一个得了如此多世界冠军的人,别说自己买了,体育总局从男足那里转点钱过来送他一辆都没什么稀奇的。”他对未成年人性早熟以及一些小男生小女生过早偷吃禁果的态度是:“完全支持理解,但需要做好防护措施。”他说某些80后的作家,“看了你们的言论,我假装不认识还来不及,为什么要帮你们说话,就因为我跟你们差不多年岁生的所以就要抱个团?我只听说过志趣相投要结个党的,从没听说过年纪相仿还要成个帮的。我要是只有这点认识,早堕落到上大学去了。”这些堪称离经叛道的话,除了韩寒,也真没有几个人敢说得出来。
无论是出自本心,还是有意作秀,韩寒的叛逆总是有助于他的成功上位。《杂的文》好看,大半是因为他想人之不敢想,说人之不敢说。而韩寒刚出道时,如果没有自动退学、抨击教育制度等行为,出版商大概也很难包装炒作,造就《三重门》等出版神话吧?到后来,拒绝加入作协更是让韩寒再次成为焦点。当时加入作协的80后作家甚多,但拒绝的只有韩寒一个,他理所当然成为媒体最为关注的对象,用万众瞩目来形容大概一点也不为过。再看看加入作协的那拨人,除了 “坚持原创的郭敬明”(韩寒语),你还能想起那张金光四射的招安榜上,都有哪些英雄的名字?
叛逆就是与众不同,叛逆就是个性鲜明。大家都是白羊,你却是漆黑如夜如世道人心如美人瞳孔,你自然更容易吸引别人眼球。韩寒的“同情兄”王朔——不知道“同情兄”是什么意思的,麻烦先去翻一下钱钟书的《围城》,看看赵辛楣得知苏小姐结婚后写给方鸿渐的那封信——也是深谙此道的,且不说朔爷当年辉煌之时个性闪闪放光芒,只看他高调复出逮谁骂谁然后接二连三出书,我们就能知道,原来叛逆也能成为生产力啊……
但问题是,叛逆到了朔爷的分上,是不是就有点为老不尊过犹不及?青春期的少年,金属鼻环袋袋裤,逃学泡吧酗酒疯狂飙车,我们可以理解和接受,因为谁都是从那个年纪过来的;但都到了更年期了,还要左膀绣青龙右膀纹白虎,脱了衣服露出肥肚腩,摆出一副酷呆了帅毙了的pose,就未免要让人烦、惹人笑了。
在大街上持刀追着人砍的少年,最终会成为慈爱宽厚的父亲;啸居山林的强盗或是义士,最好的结局大概也是远离江湖安身庙堂。我们不得不承认,叛逆这档子事是有保鲜期的。现在,叛逆已经成了韩寒的标签,但是他又能把叛逆坚持多久?如果他真的坚持到底了,会不会成为王朔二世?
也许我是过于悲观了。其实我们也能看得出来,韩寒的叛逆,也是很有技巧、充满智慧的。他的表述,也不只是当头一棒,许多地方是暗藏玄机的,知道典故的人拍案叫绝,不懂的翻过去也就算了。他知道底线在哪里,知道怎样把话说明、说透、说好看,又不至于让人抓到把柄。有了如此高明的手段,他就算把叛逆进行到底,也不至于太让人烦吧?
杂的文,韩寒著,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4月第一版,定价,19.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