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李平
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这样评论过侦探小说:此类小说自爱伦坡以来,培养出了一大批狡猾的读者,也把作家自己推到了相当难堪的地步。比如说,当小说中出现一位和蔼可亲、与世无争的老先生,马上就会有狡猾的读者指出,他就是那个变态杀人狂。事实上,读侦探小说的过程,很像是一场“我猜我猜我猜猜”的游戏,读者挖空心思猜测谁是凶手,而作家竭尽所能把读者引入歧途。如果有谁能把读者蒙蔽到最后,看到结尾时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他!而且这感慨全不勉强,既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高明的。
以这个标准做衡量,雷米《心理罪》无疑能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侦探小说。主人公方木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他熟知刑侦学的前沿学科——犯罪心理画像,他可以根据作案现场的蛛丝马迹,绘出犯罪嫌疑人的画像,从而帮助警方破获了几起悬案。但就在他就读的大学,又接连发生了数起残忍变态的血案,连环杀手似乎是故意向方木示威甚至是挑衅,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成了牺牲的羔羊。当然,结局是大团圆的:方木和连环杀手经过一番惊心动魂的斗智斗勇之后,终于在最后关头“画”出了杀手的模样,使杀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变态杀人狂的故事中自然不乏血腥恐怖的场面,但雷米并没有大肆渲染以求感官刺激。他甚至有点刻意回避此类描写,而是专注于情节的营造和推进。我得承认,雷米太擅长讲述扑朔迷离的故事了,让我这个曾经的侦探小说迷也彻底被他蒙蔽了。《心理罪》全文264页,直到196页时,我才隐隐约约猜到凶手,而确认凶手则到231页——凶手究竟是谁,我不便说出来,否则就减少读者阅读的乐趣了。
本来嘛,读侦探小说的乐趣就在那个猜猜猜的过程之中,一本看了开头就能猜出结尾的侦探小说还有什么意思?只是,这小说读完,还是有点让人觉得不太对劲:方木手中那把神秘的军刀,究竟是什么来历?在方木心中恍若倒影的那个人,究竟是谁?方木曾经的诅咒与遭遇,是怎样的不堪回首?这些在书中都没有交待清楚。我本来以为是作品中的漏洞,后来看书后预报,原来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活扣”,他将在下一本小说中继续讲述方木的故事。
看来我是要继续做“猜猜猜”的游戏了。(880字)
100012
心理罪,雷米著,重庆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定价24元
封面链接:http://www.douban.com/subject/230358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