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穿得像个北京人
青青李子
身为一个大老爷们儿,居然来谈穿衣打扮,自然是有原因的。
刚到北京的那几个月,我的脑门上似乎总是贴着一张标签,上面三个特大号黑体字:外地人。打车时,司机师傅常不无炫耀地谈北京如何如何,大有“自己的北京”之意。买东西时,经常比别人贵,售货员还总是向我推荐“北京特产”。最可气可乐的是,和朋友一起走在大街上,遇到那些发传单的,朋友收到的多是健身的、美容、商场打折的、餐馆开业的,我倒好,多是北京几日游、机票火车票预定打折的。我都纳了闷了,凭什么呀,总是被人看成外地人?我觉得自己已经隐藏得很深了呀。朋友就笑,你看你的穿着打扮,一眼看上去就像一个党的基层的小干部,明显是外地人,怎么能赖别人呢?
哦哦,说我像基层小干部,大概是没错的。我曾经在市、镇机关呆过许多年,潜移默化的就是那种机关气质。2003年我第一次打北京,朋友带我参观她供职的某报编辑部。推门进去,见好大一个大厅,许多台电脑,许多人嗡嗡嘤嘤。似乎有许多眼睛投射过来,然后,大家都不再说话,而是低下头,专心敲电脑。不闻人语声,但听键盘响。是日,我身穿一件黑色短风衣,腋下夹着皮包,手里端着一只银光灿灿的不锈钢杯子,正是当时最流行的机关领导干部打扮。那些被我吓着了的人,大概以为我是哪位领导,前去视察工作了吧。
但是,要在京城长久呆下去,总弄得像个小干部就明显不大合适,那就要琢磨一下,北京人是怎么穿衣打扮的,然后让自己也穿得像个北京人。刚开始,有点不得要领,因为北京人的穿着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你可以一身唐装,描龙绣凤,脚蹬一双手工布鞋;他可以穿一条脏兮兮的、满是破洞的牛仔裤,在脑后扎一条马尾巴,扮演颓废、个性,或是标榜自己的艺术家身份:又有一群男女,穿了宽袍大袖的复古汉服招摇过市,都不会引发多大的惊奇。这是一个包容的、大气的城市,别处的极端、另类,在这里都是寻常。
不过,这个城市的衣着还是有主流的。一条牛仔裤,一双运动鞋,应该是最大众、最常见的穿法,男女皆宜。这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也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有多少人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寻找自己的梦想。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自然要求衣着简约、随意、方便。除非是特殊职业或是在特殊场合,太过正式的打扮,总是让人觉得别扭和拘谨。曾有外地朋友来京游玩,西装崭新,领带笔挺,皮鞋锃亮,刚剪的头发,打了嗜哩水,一丝不苟,这模样,活生生是一个拉保险的业务员啊。
这打扮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对于小地方的人来说,去全国人民的首都、去祖国的心脏,那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啊,比小时候走亲戚要庄重得多严肃得多,怎能不把自己压箱底的好衣服拿出来,从头到脚全面认真武装自己?因此之故,我后来已经穿得很北京了——也就是说很随意很休闲了,但回老家时,还是要翻出件西装穿上去,否则,父母亲朋就会认为你在北京混得不好。咱总得给自己脸面,给他人光明不是?
话说这一日,我打球回来,大汗淋漓,简单冲了个澡,就随便套上条大裤衩子,光着膀子,趿了双拖鞋跑到楼下小商店去买冷饮。一样的王老吉,那位老伯居然比往日少收五毛之巨款。我后来才明白过来,感情他不是那次少收,而是以前每次都多收。因为我以前来过几次,总是衣冠楚楚,他总把我当外地人,当然能宰就宰。而光着膀子——外地人能这么随便吗?
其实不只是北京啊,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到了可以穿着短裤拖鞋出门的地步,那么这个城市对于你,肯定不再陌生,不再恐惧和无所适从,你基本上,可以把异乡当作故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