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石读书出版周报(第六期)
2007年第六期 总第006期 2007年4月26日
读来读往
黄亚明:看上去比较不美
显然,复出江湖的朔爷老了。写作青春期的热流已逝,新的热血尚未续接,尝试新路子,却逮于功力不够,露了“短衣帮”的底子。
我敢肯定,一部分“高知”将摇头晃脑,说“懂了”王朔。这有点像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其实几人能懂?还不是为了能自个上台面,不懂装懂。不懂王朔没啥大不了,他本来就是“玩”家,只是如今走火入魔了。
王国华:他们的现在,我们的未来?
国内有家报纸发表文章说,“9·11”发生以后,美国报纸上充斥着“血债要用血来还”的叫嚣。李雾对此感到惊奇,他说在一个基督教概念根深蒂固的国家,单凭复仇,不但无法动员广泛的民众,而且还会激起强烈的反对意见。美国人在死难者的葬礼上,没有一个人喊“血债要用血来还”,他们只是追念死者,说他是如何一个好人,我们如何爱他,现在他离开了,我们如何伤心。在公共场合,那种原始的血亲复仇语言,永远上不了台面。读到这里,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说爱是一种语言,作为读者的我,愿意向其他读者推荐这种语言,推荐与我们的固有观念截然相反的东西。它不强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强行分为你、我,朋友和仇人。也许,这是所有差别中最重的那一部分。
《吾讲斯美》是众多反思美国文化,进行中西对比的书籍中的一本,没有长篇大论,只是娓娓道来,有点趣味,有点意思,默默地汇集在大合唱中。这曲大合唱,有,总比没有好。
王立:眷恋那一脉书香
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是只要我的床头、我的书桌,每天都有一册书籍伴随着我的生活,我便自以为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了。
吴茂华:林语堂的精神历险
一生游历于儒、道、释之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的海洋,通晓古今中外贤哲思想精义的林语堂先生,这样解释他信仰之旅:“在耶稣的世界里包含力量及其它东西——光的绝对明朗。没有孔子的自制,佛的心智分析,或者庄子的神秘主义。在别人推理的地方,耶稣施教,在别人施教的地方,耶稣命令。他说出对上帝最圆满的认识及爱心,无条件的对上帝的爱,遵守他的诫命,就是彼此相爱。如果一切大真理都是简单的,我们现在是站在一个简单真理的面前。而这真理包含一切人类发展的种子,那就够了”。
王国华:孑然独立的独立
没有孑然独立的独立。一种独立一定依赖于另外一种独立。“母独立”消失了,哪里来的“子独立”?《新潮》的独立依赖于北大的独立,北大能够独立,也是其来有自。独立性格,向来是上面紧一下,下面可能紧两下;上面松一下,下面也可能松两下。当然,任何时候都没有完全的独立。但这一松一紧,大有文章。所以,苛求今天的知识分子应该怎样怎样,实在是强人所难。在他们经济不独立,人格不独立的前提下,一切要求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余杰:昆德拉与哈维尔
哈维尔曾在一篇题为《知识分子的责任》的演讲中讲到:“在我看来,知识分子是这样一个人,他或她一生概括地说都致力于思索这个世界的事务和事物更广泛的背景。当然,知识分子并非做这种事的人,但他们是以专业态度来做的。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研究、阅读、教授、写作、出版、向公众发表演说。通常──尽管并非永远—— 这导致他们对世界和世界前途抱有更广阔的责任感。”责任感的丧失意味着尊严的丧失,责任感的丧失意味着灵魂的缺席。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人格力量,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思想的穿透力。“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被抽空的器皿。
我们选择什么、我们承担什么?我们还有没有勇气从昆德拉走向哈维尔?
每周悦读
朱晓强 成佩华:朱成在哈佛——朱成父母家教手记
我们首先看到了哈佛学生总会主席的显赫“桂冠”,感慨之余,又锦上添花般地发现,原来朱成还是能弹琴爱表演的才艺明星,还是一个体育健将,原来还那么快乐开朗、善于交际……其实,正是这些被我们放在次要地位的附属特质,才是朱成取得今日成绩的基础,这也才是教育真正要达到的目标。朱成,从来都不仅仅是哈佛学生总会主席,还是一个值得交往的朋友,一个才艺丰富的中国姑娘,一个阳光的快乐女孩!
而朱成身上那些奠定她成功基础的特质,来自于她成长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打下的良好基础。这本书便把我们带回那些岁月,让我们看到了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父母了解,是怎样的成长经历,造就了这位改变了哈佛370年校史的可爱女孩。
而朱成身上那些奠定她成功基础的特质,来自于她成长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打下的良好基础。这本书便把我们带回那些岁月,让我们看到了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父母了解,是怎样的成长经历,造就了这位改变了哈佛370年校史的可爱女孩。
而朱成身上那些奠定她成功基础的特质,来自于她成长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打下的良好基础。这本书便把我们带回那些岁月,让我们看到了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父母了解,是怎样的成长经历,造就了这位改变了哈佛370年校史的可爱女孩。
而朱成身上那些奠定她成功基础的特质,来自于她成长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打下的良好基础。这本书便把我们带回那些岁月,让我们看到了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父母了解,是怎样的成长经历,造就了这位改变了哈佛370年校史的可爱女孩。
出版信息
脚印:中原农民出版社约稿
有容公司:征恐怖小说
2.风格不限,创意无限,不要过分围绕鬼魂问题纠缠不休。比如科幻题材、犯罪题材里一样可以写出恐怖效果。
3.尽量不要过多涉及迷信暴力内容,否则不容易通过出版审核。
4.应该具有恐怖、惊悚、悬疑元素,最好能贴近生活取材。
5.情节不宜过分拖沓,语言应该精练,结局要出人意料,过程要跌宕起伏。
6.面对的主要读者群为年轻都市女性,尤其是高中生和大学生,所以注意风格不宜太男性化。
忆石读书报(创刊号)
忆石读书报(第二期)
忆石读书报(第三期)
忆石读书报(第四期·出版专刊)
忆石读书出版周报(第五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