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在丝绸之路的要塞吐鲁番,一座唐代墓葬里发现了几个被风干的饺子。这是当时人们所见到的最早的饺子实物,踞今约1400年左右。由于当时中国的文献里还没有发现类似饺子的东西,所以有了“饺子起源于中亚”之说。
到了1978年,在山东滕州的 薛国君主墓里又发现了一些三角形的白色食品,里面包有屑状馅料,据专家考证,这就是今天的饺子。——饺子无疑应该是小麦文化圈的产物,小麦在我国的种植史超过4000年,而薛国君主墓是一座春秋时期的墓葬,这可以证明,起码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先民们已经懂得将小麦磨成面粉,做成带馅的面食(饺子)了。据考证,当时的饺子应该是在青铜器中蒸熟的,类似今天的蒸饺而非水饺。
尽管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饺子,但当时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这种食品,我们无从得知,当时的人们怎样称呼它。直到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才在《广雅》中第一次提到“馄饨”。不好确定这里的馄饨到底是面片汤,还是今之馄饨或饺子,但可以肯定的是,馄饨是饺子最早的称谓,《广雅》也是最早记载馄饨的典籍。随后,北齐的颜子推著书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里的偃月(半圆)形馄饨,毫无疑问是饺子了。直到现在,南方的许多地区,还是把饺子叫馄饨的。
饺子何以叫饺子?有一种说法是,饺子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相传东汉末年,张仲景辞官返乡,见南洋百姓饥寒交迫,许多耳朵严重冻伤,就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了一口药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这种说法很有娱乐价值,但实话实说,并不可信。
另一种说法,按旧时天干地支的计时法,午夜12点为“子”时,又称“子夜”,子时钟声一响人们便由旧的一年迈进了新的一年,称为“更岁交子”。习俗中在子时吃的这种带馅食品完全是为了辞旧岁迎新年,因此人们便把它称为“交子”。在书写时,因为“交子”为食品的一种,便在前边加上食字旁,于是成为“饺子”。这种说法,也过于牵强附会了。
事实上,饺子之所以为饺子,不是因为“交子”,而是因为它有两只角,“饺”是因“角”而来的。饺子在唐时叫“牢丸”或“汤中牢丸”,到了宋时被叫做“角”,《燕京岁时记》中便有“初一,无论贫困富贵皆以白面做角而食之”。 明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代称为“粉角”、“水点心”,但饺子这个词出现得相当晚,明末张自烈《正字通》说:“水饺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人读角为矫,因呼饺饵伪为饺儿。”这是关于饺子的最早记载。——有人说,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都城长安(今之西安)就盛行吃饺子,不过那时俗称角子,南北朝改称“偃月形馄饨”。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大靠谱,因为诸多引文只是相互抄来抄去,而未能提供原始出处。而且,本文开头“饺子源于东亚”之说也是个反证:如果西汉真的有典籍记载所谓的“角子”,也就不会有此学说了。
宋元时,饺子又叫扁食。现在的《辞海》里查不到这个词,但这并不表示这个词就生僻。这个词,现在许多地区还在使用,不拘南方北方,甚至见于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徐珂《清稗类钞》:“扁食,北方俗语,凡饵之属,水饺、锅贴之属,统称扁饵。”关于扁食之称谓,最早见北宋时石茂良所著《避戍夜话》。当时金灭北宋,开封城破,徽、钦二帝被押解到城外金营。开始金人对这亡国父子还是满不错的,“供送上左右寝食皆如法。并吃馄饨扁食,乃金人御膳也。”扁食有人认为扁食是从维吾尔语或蒙古语中借来的,未见过可靠的考证。
还有饽饽,也不可不提。饽饽是满族人的一种食品,是用黏高梁、黏玉米、黄米等磨成面制作的,有豆面饽饽、搓条饽饽、苏叶饽饽、菠萝叶饽饽、牛舌饽饽、年糕饽饽等,水煮饽饽即汉语里的饺子。满人入关后,煮饽饽这个词随之北上,北京人便也叫饺子为饽饽了,到后来,许多人只知饽饽,而不知饺子。梁实秋就曾经说,他直到十四岁才明白北平人说的煮饽饽就是饺子。
扁食和饽饽,都是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后带来的新词汇。与此相对应的是,古中原人一次次向南迁移,由小麦文化圈进入稻文化圈后,想吃顿饺子也成了非常困难之事了。弄不到面粉包饺子,所以只好找出种种替代品,如米饺、蛋饺。最有名的,当是粤菜系中的“客家”风味名菜:东江瓤豆腐了。
汉未建安至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频繁,百姓被迫逃离家园,在各地成群定居的,就被称为客家。广东东江流域一带,就有了许多客家人。客家人还保持着吃饺子的习俗,特别是过年,怎么也得吃顿饺子啊。但岭南不产麦子,要吃饺子实非易事。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豆腐切成三角形,在斜切口的一边切个小口,把饺子馅填进去,煮熟了当饺子吃。这一方法后来传遍客家各地,又经名师改制,就成了东江瓤豆腐。
——成了名菜的东江瓤豆腐,还有谁能从中品出无尽的乡愁和心酸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