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宏杰说,学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好玩”。同时他坚信,历史中的“鬼”或“神”都不过是人,他的写作就是“写人”。由 “写人”入手写历史,而且写得好玩、有趣,正是张宏杰的特色。他在写作过程中,突破了传统历史的写法,使用大量的小说、报告文学笔法,如情节的设置,细节的描摹,语言的力度,甚至心理分析,这些无疑都增强了阅读的快感和文章的感染力。在《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里,他用七个人物勾勒出了大明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完整图像:皇帝朱元璋、篡位者朱棣、清官海瑞、太监魏忠贤、造反者张献忠、叛徒吴三桂和忠臣郑成功,每个人都是一部小说,反映了复杂而深刻的人性,表达出人在历史中的焦虑、彷徨,面对强大命运的挣扎、无助,深刻而生动,新鲜而迷人。张宏杰说历史比小说好看,他笔下的历史确实比小说更好看,我很喜欢。
但这种写法也不是没有败笔的。且看:
“睡在太监班房里,魏进忠经常做这样的梦:自己在刷一个巨大的马桶,马桶里有一只小小有蛆虫,他怎么也刷不到。他对这只蛆虫异常地厌恶,异常的痛恨,可就是刷不到这个恶心的东西。越刷不到他越着急,急着急着就醒了过来。虽然他不会心理分析,可是他也能隐隐感觉到,其实那只蛆虫就代表了他自己,在内心深处,他对自己其实是厌恶不已的。”
这一段如果是小说,的确是非常优秀的,它把魏忠贤(魏进忠)未发达前的自尊、欲望、自卑、逃避、压抑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他手握大权后的种种疯狂和匪夷所思的行为做了生动的铺垫和注解。但,张宏杰是在写历史啊,这就让人生疑了:张宏杰怎么知道魏忠贤经常做梦?史书上大概也不大可能有这种记载吧?如果有,此处也绝对应该标明出处,方能使人信服。但历史,毕竟不是小说。写小说,作者可以是全能的神,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写历史,则必须以史实作依据,文学想像固然是历史写作的必要补充,而且容易出彩,但也很危险,应该加以克制。
我还注意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几乎没有注释说明史料来源,参考书目也只是在后记中列出了五本而已,作者可能有自己的考虑,但我个人以为,这的确是个缺撼。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每一章后都有多页注释标明史料出处,最少的53条,最多的134条,而书后又列参考书目130多本,而且这些书并不是全部书目,只在注释中提到的文献。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许正是张宏杰所欠缺的。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张宏杰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一版,定价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