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劳动热情从哪里来
(2011-05-02 22:04:20)
标签:
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家务劳动教育 |
分类: 立德树人 |
许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有一种通病,这就是懒。有的孩子五六岁了不会自己穿衣服,上小学了不会收拾书包,上中学了不会洗自己的内衣……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劳,更不要说做家务了。在谈到“病因”时,有人怪“独生子女”天性如此,更多的人说这是孩子学习负担重、压力大的必然结果……
现实果真是这样吗?2010年末天津社会科学院专家与天津市少工委等单位合作对1666名3-8年级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帮助我们澄清了一些认识,也给父母们培养孩子劳动意识以有益的启示。
孩子们怎么看劳动
培养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是建立良好劳动习惯的必要前提。那么他们对劳动的认识是怎样的呢?我们看到有喜也有忧:
——孩子们真的像一些大人所说天生不爱劳动吗?调查结果表明,表示“愿意和大人一起干家务”的高达93%,“愿意学做家务活儿”的高达92.7%,而且接触越多的项目喜欢的程度越高,表示“非常喜欢”“干家务活儿”的达到55.4%。
——当问道“你觉得劳动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吗?”结果是77.6%的少年儿童选择“培养自己的能力”,67.2%选择“在劳动中获得快乐”,这两项明显高于其他方面,说明孩子们很看重劳动对于自身成长的积极作用。
——九成以上的孩子同意“普通劳动者也是光荣的”说法。但是表示“将来我要做‘社会精英’,不能甘当普通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2%。也就是说,“普通劳动者光荣”对一半以上的孩子来说只是停留在一般性认识上,而一旦与自身的未来联系起来,便反映出较大的认识上的冲突,即便“光荣”也不能“甘当”。
——有71.2%的少年儿童表示不同意“现在的孩子是懒惰的一代”的说法,遗憾的是年龄越大认同这种说法的比例越高,比如初二学生达到了36.7%,高出小学三年级将近一倍。
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的劳动意识
家庭是少年儿童劳动意识产生和劳动习惯养成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环境,父母的言行对少年儿童产生最深刻的影响:
——全家人共同做家务,“非常愿意”干家务活儿的比例最高,达到70.1%,分别高出“妈妈为主”、“爸爸为主”近20个百分点。
——家务劳动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劳动愿望。有家务劳动固定分工和计划的家庭,孩子表示“非常愿意”“和大人一起干家务”的是68.3%和74.4%,分别高出没有的家庭18.4和29.3个百分点。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有负面影响。比如有44.48%的长辈说过“看你笨手笨脚的,这点事都干不好”,54.7%的长辈说过“去干你自己的事吧,别在我这儿添乱了”。经常听长辈说这些话的孩子,对洗碗、扫地这类简单的家务活儿表示“没兴趣做”的明显高于长辈“从没说过”这类话的比例。
——家长过多替代,减少了孩子自理和做家务的机会。42.2%的少年儿童家中有过“大人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家务事”,39.5%的家中有过“自理的事我愿意干大人不让”的情况。久而久之干家务、自理性劳动成了与自己无关的事了,依赖家长、懒得自己动手做事便成为习惯。
如何激发孩子参与劳动的热情
事实表明,爱劳动是孩子的天性,而懒是后天养成的,关键在于父母正确认识孩子,激发孩子参与劳动的热情,这是培养劳动习惯的必要前题。
当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走路、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参与意识”是很强的。见大人扫地,他会抢走你的苕帚,非要自己扫;见大人洗碗,他会卷起袖子学着你的样子动手干;见爸爸修自行车,孩子也会拿着工具敲敲打打。他们把和大人一起干活儿看得像做游戏、玩玩具一样有趣。但是在许多时侯,父母眼看着孩子跟在身后忙活,心里就烦。“去去去,一边玩去吧!”便把孩子支开了。而如果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并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告诉他苕帚怎么拿、碗怎样洗,孩子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又可以在将来通过孩子承担家务而减轻自己的负担。这其中的关键是父母要耐心,不怕麻烦,不吝惜时间认真教孩子,并设法让孩子感到劳动的愉快和自我满足。激发了孩子参与劳动的热情,便会形成孩子对劳动认识的良好的开端。
让孩子觉得“我就是主人”
让孩子懂得“我应该体谅父母,为父母分忧”
让孩子感到“很有意思”
兴趣是行为的原动力,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有时候,孩子看到大人做饭、收拾房间、买日用品觉得是件很好玩的事,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某种享受,能体验到课堂上没有的乐趣。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孩子会乐于干很多事情,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引导。当孩子承担了某一项劳动任务,他的兴趣和热情未必能够巩固和持久,那么在孩子劳动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地鼓励、评价、指导,让孩子感到父母一直在关注、关心他的劳动,为他的劳动而高兴,并乐于帮助他的劳动,孩子最初的劳动兴趣和热情才能持久地保留下来。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成年人对劳动的态度常常会感染孩子。如果父母对家务劳动总是相互推诿,孩子会把劳动当作不愉快的事情,不会对劳动有好感。如果全家人都乐于承担家务劳动,就会使孩子产生参加劳动的最初愿望,也想参与其中。“我觉得很有意思”便会成为孩子在劳动实践中的切身感受。兴趣激发了孩子承担劳动的主动性,胜过父母千百次的说教。
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说“这是我干的”
劳动的结果是有形的,当孩子做完一件事,劳动的结果马上就会反映出来。孩子收拾了房间之后,地面干净了,东西摆放整齐了,自己看着高兴,更希望在得到成年人的肯定。这时候,如果爸爸问“是谁把屋子收拾得这么好?”孩子会挺着胸脯说:“这是我干的!”并由衷地产生一种自信心和自豪感。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嫌孩子刷碗刷得太慢,嫌孩子扫地扫得不干净,嫌孩子叠被叠得不整齐……使孩子形成一种印象,老觉得他什么都干不好,那么孩子就会变得很自卑,干什么都要依靠别人的帮助,就失去了承担劳动的信心。如果鼓励孩子在实践中不怕失误,不断进取,那么他学得也就越快,遇到问题也可以轻松地对付。帮助孩子在劳动中建立自信,成功的喜悦将会永远伴随着孩子。
“孩子天生并不懒”这话乍听起来许多父母可能接受不了。如果您真正了解了孩子,认真反省自己的失误,认识到劳动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或许可以从转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引导孩子学会劳动。这样,懒惰便真的不属于孩子!
本人更多博文在中国网专家博客——关颖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