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与针刺是一回事吗?
(2010-05-26 16:18:32)
标签:
健康 |
一、 砭石疗法是中国最古老的治病方法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的古人就已经会用砭石治病了。《山海经·东山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宋朝罗泌《路史》载原始社会酋长太昊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疾”。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书中,常有砭石的记载。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中就有“美疢不如恶石”的记载。汉代服虔注曰:“石,砭石也”。
二、 砭石疗法与针刺疗法相同乃历史之误
直到西汉还有有关砭石即其使用的记载,可到了东汉以后,史书、医籍已罕有砭石术的记载了。医家、学者对砭石范畴的认识已很狭隘,对其注解亦充满了推断与臆测,认为砭石即石针者占多数。相关论述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记载:“砭,以石刺病也”。南北朝全元起注之曰:“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又有唐朝王冰注曰:“古者以砭石为针,故不举九针,但言砭石尔”。唐代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云:“医经者……用度箴石汤火所施”。又言:“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以上是将砭石解释为石针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他们大多认为砭石即石针,其后被金属针代替而不复存在,这种“其术(砭石)已绝矣”的观点一直影响到近代社会。如中华民国中医名家谢利恒先生编撰近代中医药辞书《中国医学大辞典》将砭石解释为“石锋之可代针刺者”。199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针灸大辞典》将砭石解释为“用以砭刺患部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的工具。尽管此类言论颇多,在整个学术界也占有主导地位,但是这种认识仍然存在狭隘、模糊的一面,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三、砭石疗法是一种有别于针刺疗法的独特外治法
1.文献引证
在论述针刺疗法的名著《灵枢》开篇《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篇中详细介绍了九种针具的名称、手法等内容,将微针(九针)与毒药、砭石区分得非常清楚,明确地的说明微针(九针)与毒药、砭石是不同的疗法。“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宋代沈括《良方·自序》中曰:“古之治疾者,……或药、或火、或刺、或砭、或汤、或液。”。不仅如此,《黄帝内经》还有一段精彩对话,论述虽治同一种病,但因其病机不同而选择针刺与砭石也不相同。《素问·病能论》曰:“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砭石提及在《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多有记载。如《灵枢·玉版》曰:“故其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所取也”。《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中提到:“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踈砭之”;“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言:“以碧(砭)启脉”。《管子·法法》中言:“座睢(疽)之砭石”。《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言:“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则烦心不可支也,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寸半砭石弹之。”
在西汉前后的古籍中常将微针与砭石疗法并列相提,这不仅说明当时微针与砭石是非常常用的治疗方法,还说明当时针刺与砭石疗法常配合使用。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曰:“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曰:“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治虢国太子病时“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扁鹊在诊断齐恒侯病时说:“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针石相提并论与现代针灸相提并论一样。但如果现今有人因为针灸相提并论就说针即是灸,灸即是针,那将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2.考古引证
四、 当前砭石疗法的主要存在形式——刮痧疗法
砭石疗法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被列为五大疗法(砭石、毒药、灸焫、微针与导引按硚)之一,其他四种疗法经过沧海桑田流传至今,惟独砭石疗法到东汉以后就难以找到确切的发展轨迹,以致针石混淆,到了唐代甚至有人认为“其术绝矣”。
砭石疗法未能像药、灸、针、导引那样得到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是不争的事实,也颇令人感到遗憾。砭石形状各异,从文献记载和砭石的构造分析,砭石的功能涵盖刺血、放血、排脓、按摩、热熨、点穴、刮拭等诸多方面。《黄帝内经》以后,砭石疗法并没有绝迹,而是以多种形态在民间流传,如以石材、木材等为原材料配合或替代手进行按摩。在余朋千主编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中记载有四川名中医郭氏的“砭木疗法”,其工具有十字架式、槌式、棒式、蛋式、滚筒式、梳式、斧式等,手法也有按法、摩法、滚法、擦法、击法、梳法、拨法、揉法、搓法、点法、振法、抹法等,郭氏称其砭木疗法具有综合按摩与针刺疗法结合的优势。如今,在桑拿按摩院中还能发现砭石热熨法另一种存在形式——以小粒麦饭石1Kg装入一布袋中,经微波炉加热后置于宾客的腰部、腹部、膝关节等处进行热熨。
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群众最能接受的保健方法应该就要数从古代砭石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刮痧疗法了。长期以来,古代刮痧疗法在民间薪火相传,沿用不衰。我国古代,刮痧工具五花八门,有木制、竹制者,亦有用汤匙、碗边、铜钱、贝壳等替代品进行操作的。该法主要用于治疗痧病及中暑、感冒、腹泻等病症。发展到现代,刮痧疗法主要用水牛角和玉石为原材料制成形状各异的刮痧板,治疗病种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暑、感冒等小毛病,刮痧的适用范围已经拓展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伤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肿瘤科的400余种疾病,疗效非常显著。笔者十余年来从事刮痧之研究与教学、治疗,深感源于《黄帝内经》砭石刮痧疗法的高深与奇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用针石治虢国太子,并使其“起死回生”的故事并非虚构。只有学习了砭石及刮痧疗法之精华才能体会其中神妙。
曾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1月10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