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要“安贫乐道”?
标签:
文化 |
分类: 道德玄门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即宇宙规律,一直是各家学说、各个学派所追求的总归宿、最高目标和境界。安贫乐道是我国古人的一种立身处世之道,也是自古以来为人称颂的美德。“安贫”反映的是对清贫的物质生活安然恬静的一种坦然态度,“乐道”反映的是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儒释道在传统文化中的渊源传承,使得历史上有很多安贫乐道之士,他们不为世间贫穷、富贵等外在环境所动,始终道心坚定,以学道、悟道、得道为最大的快乐,以下举些例子。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又说:“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这都是些立身处世的经验之谈。而人活一世,能不能看淡对钱财的执著,对多数人来讲,都是很难的。《史记》上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颜回,孔子最杰出的弟子,《论语》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孔子的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那么,为什么是安贫乐道?为什么不是安富乐道呢?安贫乐道可以理解为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当然更可能是一条修炼的路。其实这个贫富,在真正修炼者的眼里,不过是一时一世的表象,贫、穷、富、贵都是缘于不同的因缘得失,贫穷也好,富贵也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是世间幻象,如果不能放下执著心,如何能做到安贫,又怎么可能乐道呢?贫穷,并不妨碍一心求道,富贵,恰恰有可能成为求道的障碍。
哪些障碍呢?富贵者对于求得人生宇宙之真理,炼己化性,有很大的障碍。时间障碍——富贵者都是很忙绿的;社交障碍——富贵者应酬都是很多的,难免酒肉穿肠过,佛祖亦没留;表象障碍——富贵者容易让自己身边的物质表象所吸引或者是迷惑,左右了我们正确的判断和思考,更谈不上悟性了;诸如等等,数不胜数。
为什么要安贫呢?人一旦把心思用在钱财和物资表象上,想着要安富乐道,那只能是自欺欺人,因此而滋生的很多执著人心,却正是修炼者要完全放下,才可能一心向道,勇猛精進的。而且一旦求富贵了,对物质越来越多的占有,也会滋长更多的私心,欲罢不能,更是对求道的干扰。《圣经》中不也有这样的告诫吗:“富人想要去天堂,就象骆驼要从针眼里穿过去这么难。富人不是不可能去天国,是执著钱财的心太难放下而难啊。”但是,在我们身边不无很多人认为,只要我具备了富足的条件,我就可以放下对财富的追逐。我想着真的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论调。当追逐成为一种习惯,如果财富的丰足是修行的唯一必备条件,那道又算是什么呢?财富的附属品吗?还是为了满足你内心那颗小心脏的需要呢?最大的伪装,就是不知道自己在伪装。最大的欺骗,就是自己骗自己。
而乐道呢,很多人觉的象颜回那样,怎么生活啊?要啥没啥,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其实那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在衡量修炼的人,修炼的人有修炼人的乐趣,在修炼路上的精進不殆,本身就是乐在其中而又不足为外人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古人在治学中的生动比喻,而用一句修炼界的话来形容,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孔子倡导儒家道义担当的“安贫乐道”,对“道济天下”的坚信,“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提倡道德教化,经常劝人安贫乐道,完善道德人格,帮助人们从功名利禄的贪欲中超脱出来,勿因迷失人生方向而堕落。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告诉人们知顺天命,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安贫乐道了。
孔子和他的学生把实践道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准则,凡事以是否符合道义为前提,周游列国而弘道。以人道去符合天道,人心合天心,以达到“天人合一”。后来的儒家知识份子都以寻求“孔颜乐处”作为自身内心世界充实的理想境界,追求崇高的道和“天人合一”。
曾参,师从孔子,在修身和躬行礼仪上颇有建树,传承孔子主张,弘扬道义,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参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陇亩,晚间刻苦学习到深夜,生活窘迫,鲁国国君听说了他的品行后,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他固辞不受,依旧“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孔子家语》)。使者曾劝说他:“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对使者诚恳地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予人者骄傲于人。纵然予人者并不骄傲,但我能不畏惧吗?再说,无功受禄,不如自食其力。”因此,曾参依旧无怨无悔地过着贫困的日子,自得其乐。
唐朝刘禹锡,写了一篇著名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篇文章不足百字,却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古语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史上有许多道德高尚之人,都是真理和道义的实践者、传播者和修身的典范。修道人有修道人的乐趣,本身就是乐在其中,看淡贫、穷、富、贵,修去各种物欲及人的执着,保持内心世界的祥和、充实和自得。乐在明理,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前程一片光明!“安贫乐道”理念彰显出一种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无论身处任何环境都要坚持道义,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义无反顾地追随真理,永不懈怠!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何谓福,何谓祸?孔圣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何者让人念念不忘?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渊,是死后唯有草席裹尸的颜渊。
大唐佛法盛行,高僧无数,何者被万人顶礼膜拜?玄奘。“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为求大乘佛法普度众生。”唐僧,一去异域十三载,未曾改行曲志。
不羡陶朱猗顿之富,不改的是安贫之心,快慰的是大道之行。陋室德馨,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比邻;挥毫泼墨,远离尘嚣,笑问天下“何陋之有”?刘禹锡,终究求得内心的大自在。
秉持安贫之心,拥有乐道的情怀,无钱无财又怎么样?衣着不过御寒,饮食不过一饱,安榻不过七尺,又何必执着于身外之物呢?
对于内心愉快的人,钱财是惠子所护的死鼠,是南柯枕下的蚁穴,是黄粱梦中的虚无。对于内心空虚的人,钱财是葛朗台眼中的金子,是周幽王苦盼的倾国一笑,是袁大总统的皇帝梦。钱财的分量如何,对于我们来说,取决于我们的内心。钱财不会自动带来福,也不会必然带来祸。它是一面放大镜,放大每个人的内心。把钱财只看做是福的人,往往塞翁失马,得到的也许只是尚未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孔子64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正义》的注释说:“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几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孔子在他年老、腿脚不灵便的时候,唯独举出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夫子之道,可见孔子一生都看重好学不厌、忧道不忧贫的品质。同时,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求知中体味到无穷乐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无论社会价值观怎么多元,无论人心多么思变,应该看到,有一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那就是对道德的不断追求。道德是什么?就是希望明天更好、希望社会更和谐,希望人间更美好。所以,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