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语音诊疗
标签:
健康 |

一.《黄帝内经》中的语音诊疗内容
1.五声
《黄帝内经》中唯一提到五声的是《素问.
其声角商…
其声徵羽…
其声宫角…
其声商徵…
其声羽宫。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五声就是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字的语声。历史上乐器的发明要晚于语言很久,故我们认为五声的出现要早于五音。
2.五声与五脏相应
《黄帝内经》中有四篇文章记述了五声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它们是:《素问.
3.五声与五音六律相应——通经络
《素问.
4.五声调式不同诱发的经络感传不同
如上所示五声不但可以诱发五音所能诱发的经络感传,亦可诱发六律所能诱发的经络感传(“五声应五音六律”)。具体的方法是:人声应音,即平声应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即上声和去声应六律。
5.五声的变化可以诊断脏腑经络的病变
《素问.
6.语音及相关器官的解剖、生理、病理记载
《灵枢.
7.语音诊疗的发展
从现在已知的语音诊疗内容(如:六字诀、数字疗法和诗疗等)看,与脏腑经络相关的语音并不只有五声。研究结果认为几乎所有的汉字发音都与人的脏腑经络相关,特别是十二经脉。但由于汉字的发音是由声母和韵母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均可单独的影响人的脏腑经络,所以许多汉字的发音可以先后引发一至三条经络的感觉传导。将这一研究成果用于诗疗和治疗歌曲的创作和应用,那是最理想的事了。
二.《黄帝内经》中的乐音疗法内容
1.乐音
现代音乐理论认为:“乐音是物体(多为乐器)震动状态规则的音;《说文解字》音字的解中说道:“丝竹金石匏革土木音也”。因此,这里的音就是指乐音。
2.《黄帝内经》中的乐器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几种乐器,如:《素问.
3.《黄帝内经》中的标准音和标准器
最原始的乐音标准音的确定方法是以脏腑经络的共振来确定的。在《灵枢.
4.《黄帝内经》中的乐谱
《黄帝内经》中存有中国最早的乐谱形式,这就是只有五个音的“五音谱”和有二十五个音的“二十五音谱”。“二十五音谱”是五弦琴的乐谱,其中可以明确定位某音在第几弦和第几个音位;其中的指法只介绍了和弦一种,即现代的撮法。
5.五音
五音是中国正统的音乐源头,它影响了中国音乐几千年。五音是乐音,是在乐器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因为这五个音与五声一样可以诱发出相应脏腑经络的感传,故使用了五声的具体名称。即:宫、商、角、徵、羽。《黄帝内经》中的音乐疗法使用的正是五音体系,其基本观点是五音与五脏相连系。五音是最早的标准音。
6.六律
六律是五音之外的另一组标准音,它的特征是与六腑和六阳经相连系。六律的具体名称没有流传下来,我们认为与五钟的名称相关。即《管子.
7.古十二律
《黄帝内经》中没有提到古十二律的名称,但有两处提到六律与十二经脉相合。如:在《灵枢.
8.十二律
《黄帝内经》中也没有提到十二律的名称,但记有“律吕”、“姑洗”、“林钟”和“黄钟”等相关十二律的内容。十二律的经络感传实验发现:除与十二经有关外,尚与奇经八脉和一些大络脉相关。
9.二十五音
《黄帝内经》中有两个流派的二十五音,都是琴属乐器的乐音。其一是《灵枢》中的二十五音,其在古琴上的排列名称如下:
上徵
上羽
上宫
上商
上角
其中五个上音是古琴的散音(上是散的通假字),四个少音是五弦上的音(少与小相同,指最细的弦),三个大音加一个右商(右是大的笔误)是一弦上的音(大指最粗的弦),三个左音是除上音外左侧的音,右徵,众羽(众是右的笔误)和加宫(加也是右的笔误)排在右侧,判音两个排在第三弦的第三列和第四列(判是一半的意思,指第三弦),钛音两个排在第二弦第三和第四列(钛是连颈的手铐),桎羽和质徵(质是桎的通假字)排在第四弦的第三列和第四列(桎是限制足的刑具)。整理误字后的排列如下:
上徵
上羽
上宫
上商
上角
试奏二十五音后,可以诱发出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基本相同的经络感传结果。其二是《素问》中的二十五音,其在古琴上的排列名称如下:
少徵
少羽
少宫
少商
少角
其中“少”于小同义,是指古琴的尾侧的散音;“上”古篆文是两画,这里指第二列音;“判”是半的意思,指第三列音;“正”古篆文是四画,这里指第四列音;“太”与大同义,是指琴体宽大一侧的第五列音。两种流派的排法都把散音的五个乐音统一命名,因为这五个音只能使五脏及经络共振,不能分成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余的二十个音可以使五腑及经络的上下左右分开共振。
10.单音疗法
《黄帝内经》中没有提到具体的单音疗法,但是根据某音与某经的对应关系可以用某音治疗相应脏腑及经脉阳气的虚症。
11.双音疗法
《黄帝内经》中有两处记载了古琴的双音疗法。其中《灵枢.
三.
将一组治疗乐音先后奏出便可以成为一首治疗乐曲,在《素问.
《黄帝内经》还给出了可以用于音乐情志疗法的原则。如《素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