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不用治 心静自然愈

标签:
健康 |
分类: 道医养生 |
入静的功夫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也是太极拳的终极功夫,古今成功者都是在入静上下功夫,入静功夫越高,则太极拳的功夫越高。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各家的经典,讲静的地方比比皆是,“易无思也,寂然不动,感而邃通”、“静极生慧”、“人能常清静天下悉皆归”、“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简单的将这些经典归纳一下,无外乎在说下列几个问题。第一、入静很重要。第二、为什么入静很重?第三、什么叫入静。第四、怎样入静。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关于“静”的问题。是因为道的本体是静、人的本体也是静,而都以动为用。太极拳这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开出的奇葩,则更是明确的将入静放在首位,所谓:“练拳先从无极始”。
在太极拳中对静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静中之静,即是身体和心理都不工作的状态。即让身心都入静,心不动身亦不动,这种功法在太极拳的训练中不是非常的提倡,诸入睡功、坐功、站桩功。另一种是太极拳提倡和重视的动中静的的功夫。即是身体动但心理却静,即是在运动中保持心静,这种功夫称为行功。如太极中的基本功、拳架、推手等。“静中之静不为静,动中之静方为静”。因为“静生阴动生阳”,太极拳非常重视阳气。古道家先师都爱以“重阳”、“纯阳”等命名。静功不生阳而且耗阳。动功则生阳抑阴。如果找一僻静之地方、找一禅房去打坐、站桩、练睡功,那容易入静一些。但是在闹市中,在运动中,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要入静这种功夫就比较难一些,曾国蕃曰:“每逢大事有静气”。陶渊明曰:“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们都是动中求静,大隐于世的高手。如果能形成动中静的好习惯,则对学习、生活、工作、增益健康、陶冶情操都无往不利,凡古今中外在各方面有成就者,都是动中求静的高手。“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在纸上谈佛法,笔尖醮干洞庭湖。”达摩面壁九年在洞中高度入静,据说连洞外蚂蚁的声音都能听到,就连小鸟都在他头上筑巢。而此时,一个杂念丛生、内心纷乱、学贯古今、满腹经纶的少林高僧慧可大师却立于洞外雪地之中,要达摩授其“安心之法”,见达摩全不理会,为表拜师诚意,挥刀自断其臂。达摩见其心诚便曰:“把汝心来,为汝安心”。此刻慧可顿悟:“我的心在哪里,我的心在哪里……自己的心只有自己安,只有自己静……。”于是随达摩修禅终成一代宗师——
太极拳的修炼分为三个部分,即调心、调身、调息,由此三处入手最后总归浑元太极。这三部分却各有侧重,调心的功夫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调身的功夫占百分之二十,调息则水到渠成占百分之十。现代太极拳修炼为什么这么难?一是当今社会大家心躁气浮,各种诱惑太多,内心杂念纷呈难以入静,二是太极市场混乱,花样繁多,各种音像、书籍、资料又扰乱大家视听,三是有太极实证功夫的人少,空谈理论的人多。使得练太极的人在入静功夫的修行上很差劲,对太极拳的信念上也不足,一边练着太极,一边怀疑太极,争论着思考着,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本末倒置。总之,怎一个乱字了得,不修入静功夫,只在拳架上纠缠,在呼吸上纠缠,还有百分之七十的缺口谁来填补,这种练法别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算练十辈子也难入门。调心的问题古圣先贤说得太多,比比皆是“心猿意马”、“心躁气浮”、“心静体松”、“心安理得”、“心灰意冷”、“心如死灰”、“心烦意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简直太多太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注意此处说的老人不是指年纪大而是指古圣先贤。
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胃,悲伤肺,惊恐伤肾。但因心为十二官之主,是总统脏腑的君主之官,故一切情绪虽说所伤部位各有侧重,但都是伤心。情绪化的人,一般身体都很差,原因是伤及了人的先天之本——
太极拳常常训练入静的功夫叫“慧剑斩心魔”,即是在练拳中注意自己的念头有没有离开丹田部位,如果有,则马上浑身一个抖擞发劲,将杂念抖开而又专注于丹田部位,久之形成习惯以一念代万念,便不会杂念丛生。“便会刻刻留意在心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如果时刻以心意关注丹田的开合、鼓荡、旋转,慢慢的就会使丹田充实、宏大,从而提供给人体生命活动强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出入于命门、双肾,使得肾能够藏精纳气而变得充满活力。“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如果没有肾作强大的后盾,则“心力憔悴”、“心有余而力不足”、“主不明而十二官危矣”。心和肾的关系是太极拳训练特别关注的事情,如能丹田气足沟通心肾,则健康何虑之有?心、肾、丹田三者的关系如果得到妥善的处理,这在太极拳中叫“水火既济”,即所说的“小周天”功。如能这般则“前任后督气循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每天定时作此一件事,即用心去关注丹田的变化,由一分钟到两分钟再到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一个小时,大概不出二十一天便形成了习惯,如此便真正做到“放心”、“安心”了。有的人刚开始练的时候不仅不能“放心”、“安心”,而且还会“烦心”。感到心中很不舒服。因为你已养成了提心吊胆“心肾不交”“心肾分离”的习惯,要改变一种恶习是不容易的。当此功练成,你的心身上的问题便会慢慢的迎刃而解。有的人急躁冒进,还没有此步功夫,健康疾病的问题尚未解决,便想一跃而成为太极大师。这种不切实际的妄念反而会更耗尽你自身的精气神,“欲速则不达”。所以古人云:“肾病不用治,心静自然愈”。古人用一盏灯形象的说明了这种关系。灯盏中的油就是肾精即元阴元阳,灯芯中流动的则是中气,火焰则是阳神。如果不去收视返听,放心、安心,任火焰熊熊燃烧则精气耗散,油尽灯枯。将火焰变小,将灯芯变细,将油加足,便燃起了生命的长明灯。许多人只听说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这一条用钱的路,却不知古人还有一条:“练神还虚,练虚合道,以道御术”这条存钱的路。古人曰:“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又曰:“要得长寿术,得懂添油法”。心肾、任督和丹田的关系和谐了,我们的生命线也就圆通了。当我们这条中心的生命线圆通了,我们的东西南北、五脏六腑的能量问题也就有望了。此条生命线堵塞,能量短缺则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疾病则此起彼伏,变症百出。难以根除。这也是太极拳为什么可以治好这么多疑难杂症的关键所在。
丹田内气充盈后,便会逐段的去驱除经络脏腑中身体各部的病邪。同时身体还会在新近受到外邪的入侵,故丹田中的内气不可能一劳永逸,会在长期的扶正祛邪的斗争中有盈亏的变化,所以古人说:“练就丹田千日宝,万两黄金不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