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心为上论礼德

标签:
教育 |
分类: 道德玄门 |

国学其实就是道学,道学在国学当中,是主流,是中流砥柱。整个国学包含了以道学为中心的佛学思想、儒学思想和被我们吸收了的其它各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她们在历史中发展,在中华大地上融会贯通,共同地构成了这个非常丰富的东方的中华国学思想。
五德当中的“礼”就是修心。礼,内含三个系统:其一,是人的品格(德性);其二,是火德能量(炁);其三,是行为举止(礼仪)。
道德学的礼德,重在阐释修真学系统——人体内环境的心性品格的修养和火德能量的调节以及行为的规范和整体升华。老子《德道经》,她将五德阐释得条理分明,既讲到了她的能量性,也讲到了她的品格性,也阐述了她的行为性。
无极图的中央的“无”就是信德。信德无限光明地充满了无极图的中央,而其它的仁德、义德、礼德、智德等四德就构成了无极图的圆周。
当然首先要通过修心的礼德,加上脾土的信德,两者合一才能成就德和道;心中的礼德丰厚,肝里面的仁德也丰厚,两者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成就大智慧的一个基础,容易由智转慧;心中的礼德阳火丰厚,而肺里面的阳金也丰厚的话,这两者结合就是由德归道的基础;心中的礼德饱满,而先天的肾炁机能旺盛,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容易修养成圣人的品德,取得圣人德行的成果。所以礼德的能量充足,与其他四德中的任何一个结合在一起,都能够对我们的性命再造起到由量变到质变的根本变化,而成就最后的善果。当然如果我们心修得好,德性圆明,能够放出光来,能量充沛,而其他的四德又完整,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淳德的状态,就很容易自然地进入道的境地。
如果不修好心,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修心,不重视内在礼德能量的提升,外在礼仪的奉行,做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更深层次的变化呢?所以说,修心为上,为根本。它贯穿在社会正确发展的始终,也贯穿在我们自己心身中验证、实践道德的全过程之内。离开了这一点来谈德论道,最终都会走向歧途,走向迷雾区!很难把握住道德理论自然运行变化的总规则,难以实现天人合一,难以进入众妙之门。
礼德丰厚的人,他必然明理识法,很谦虚地去求教,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对于各种各样的方法,他会高屋建瓴地、直指本源地去把握其中的关键;而不会舍本逐末,捡芝麻丢西瓜。礼德丰厚的人,他心里面明亮,不疑不惑,自己照亮了自己的心身,就很有主见。入世能够采取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他的行为很自觉地去秉规持范。按照道德的要求,按照社会的要求,按照我们自己内环境的客观要求,去调适自己的行为,调适体内的气血运行状态。在调适过程当中,在认识社会、认识家庭、认识单位、认识整个历史的过程当中,他能明白道理。在与外界进行交流,在生存发展的过程当中,他会自觉地做到循规有礼,不争不躁;他会自觉运用《德道经》的理论,处下不争,仁慈不暴躁;不惑不迷,不容易被错误的言论、错误的理论、错误的方法迷惑了心智,或者轻易地跟着错误的东西跑。因为他自己照亮了自己,能量很强,能够知时达物。
什么叫知时达物呢?就是知道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对历史了然于胸,对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基本掌
握,对万事万物气运的变化有了一个基本的信念和概念。因而能够把握天时,地利,人和,做到恰到好处或近似于恰到好处。而且能把自然界的规律、气运的变化机理,很自然地延伸和应用到万物之中。这个延伸是一种拓展,是一种深化;因为在那种礼德丰厚明亮的状态下,常常可以感知许多信息,甚至植物、动物内在的反应。也就是说这个光能够透到这些物性的内部,根据反馈过来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知时达物。
只有心里面明亮了、明白了,才能够知时达物。由于光能够渗透于万物,所以才能感化、教化、影响、帮助、救渡别人或者其它的动物、植物。比如,他心里很明亮,有这个能量,产生了爱心,这种爱心首先影响家庭,使家里的人变得祥和,然后影响周围的人,使周围人暴躁的脾气得到改善。这就是一种渗透,随着量级的增强,不仅能够感化自己的家庭,也能感化邻里、同事,范围逐步扩大。进而能够转化周围一些动物、植物本身的性质,这就是能化万物。
礼德明亮充足的人不会被周围的物或者事情所局限。因为他明晓事物的变化必须遵循
这就是心中的礼德,能够带来的一些良好效应。只要她充沛丰厚,就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亮丽的人生,和睦的家庭,带来一个安定的社会。所以礼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待人接物外在行为的规范。
就心中和身中内环境以及生命的作用而言,礼德对预防、治疗疾病具有中心调节作用。对我们实践《德道经》,创造一个健康美好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把握了才能够实现德性圆明,复归道德。
礼德的外显是一种礼仪,古代称之为礼乐,外显的礼是起什么作用的呢?它主要是行为活动的一种规范,也是一种秩序,一种宽松的约束。她不是法律性的规范,而是自觉行为规范,是一种自然的公共秩序、社会秩序,是个人行为的秩序,即家庭生活、尊老爱幼、和睦友邻关系的秩序。
外在礼仪的诞生,自古以来都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其中也包含了古代所制定的典章制度。所谓典章,就是文字记载的分门别类的条理分明的一些规定。礼是大量的社会活动形成的共同遵守、执行的规范,是一些活动的准则。这是外在礼仪的一些基本概念。
古代对于“礼”的解释,是一种操作程序,叫做求神仪规,通过特定的仪式过程来通灵达神,祭神求福,称为礼。包括摆上供品去祭祀神,希望神赐福给自己这个过程。礼有一定的程序即操作过程,并有一定的付出,古人都有共识并遵循这个秩序。汉代的《说文》字典里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古代的那个时候来看,人们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承认太极黑里面存在时空结构和物质,存在着三元系统,这些结构和系统以及三元,对人类的活动,对显态的凶吉祸福具有左右和决定的作用。所以要通过一定规范的方式与隐态沟通交流,去祈求他们赐予人类好的结果。这个交流的过程就是施礼的过程,礼仪实践的过程。
古人是非常注重显态的礼仪的。正像《左传•文公十五年》中所说的:“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把她提到非常高的高度。礼仪的操作过程,礼德的修持表现,都是顺应天的气运变化的。什么叫天意?天意的物质表现形式就是气流的动象、气的聚散、光的聚散,是用“德”来表述的。德的能量形态和德的品格形态的变化,是制定礼的基础;所以说“礼以顺天”,所表达的是“天之道也”,也就是自然规律。通过我们后天规范性的行为,符合气机变化轨迹的行为,来顺应天道的变化,与道相应、相感、相通;而不是主观意识闭门造车,不纵观阴阳而制定的。如果不能整体地把握阴阳,纵观显隐,那么所制定出来的东西,只能说知白守白;而不能穿越太极弦到达黑里面,知黑守黑,它就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后代所制定出来的很多东西,已经不具备这个作用,没有这个能力了,都成了表面形式。由于不能够通达阴阳,不能表现出“天之道”的特性,所以都是短命的。应用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被淘汰,很快就被遗忘。但是我们祖先在制定这些礼仪的时候,却非常慎重,因为“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从上面的这些解释当中,我们不难看出,礼德的外显——也就是社会人际交往、交流的方式和规范,这个规范要顺天,即要符合自然规律是关键。凡是能够符合自然规律的礼仪,都应该保留而不能擅加篡改,这样才能够使“天之道”再现于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论礼要把握住这一点。
在周朝有复杂的礼仪要求,但我们并不批评这些礼仪的繁复。因为它当时制定这些礼仪、规范、要求,就是观察了自然和肉眼不可见的物质在这些礼仪的运作过程中的变化,而确定的相应的措施。不是像现代人这样仅凭主观意识进行确定的,这是我们认识古代礼仪符合天之道的一个关键。周代繁复的礼仪之所以被时代所淘汰,是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心中的欲望越来越强,蒙蔽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对自然、对道的感悟越来越封闭,这才完全跌入到仅凭后天的智识办事的状态。所以对古代那种智和慧兼修、兼容、兼用而制定出来的一些东西,就难以理解。人类离道失德以后已经由睁眼、明眼到盲眼的状态,不能认识她的价值,所以就逐步地把她抛弃了。虽然很多的礼仪要求,对于德治修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对于后期的人类来说已经无法贯彻和实行。
真正的礼,符合礼德的礼,能够穿透阴阳的礼,她深含着人类对自然的顺应,对天地运行规律的敬畏和顺从,对心灵中德性的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外环境平衡协调的一种追求。它包含了对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期望,也包含着对人本身内在禀性改造的一种期盼,对我们心中、体内存在的不良习性进行德化、转换的愿望,也包含了对建立美好生活环境的一种期待。礼对我们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也有极大的帮助,所以人们或多或少的还是在重视礼的延续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