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学对生命的解读
 (2011-12-04 09:37:18)
	
			
					(2011-12-04 09:37:18)		| 标签: 健康 | 分类: 道医养生 | 
 
道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长林教授:道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道家修炼为基础,突出了心和炁在人之生命过程和认识生命中的特殊作用。心学和炁学不可分割,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学的精华。  
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科学,并不持主客对立的态度,而是走天人合一之路。因此在中国文化中主客之间根本没有第一性第二性之分,也就不存在唯物唯心的问题。天人合一是与主客对立相并行的有效认识世界的另一条路线。而深度的人天相合,即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心”则产生内观功效,于是发现了“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的炁和道,它们与唯物论所崇奉的“物质”完全不同性质的另一种实在,在万物和人的生命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心炁之学,包括道医学。以上这两个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支持,是中国人在世界科学中的原创。
 
道医学与中医学有很大不同
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杨玉辉:在中国古代,没有“中医学”和“道医学”的区分,医家与道家在关于人体的基本结构及生理病理的认识上是一体的,所谓“医道一家”正是在这一点上说的。在今天,道医学可以看作是与道家有更密切联系、并强调运用道家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的医学体系。这样一个体系与中医学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在对医学本性的理解上,中医学主要是从人体生命疾病的治疗角度来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更接近当代医学中所谓的“生物医学模式”;而道医学则强调从完整的人体本性来认识和处理与疾病相关的各种问题,更接近当代医学中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是在对人体基本结构的认识上,中医学偏重脏腑;道医学则偏重形气神;同时在对经络的认识上,中医学更强调十二正经,道医学则更强调奇经八脉,且对经脉有独到认识。
  三是在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上,中医学主要是从自然生理方面来加以认识和把握;道医学则还强调从心理及社会层面来加以认识和把握。
  四是在诊断方法上,中医学主要依赖一般的四诊方法;道医学则除了运用四诊方法外,还借助特殊的内功、内视、体感等方法。
  五是在疾病防治上,中医学强调“治未病”,强调药物针灸等各种有形的治疗方法;道医学则把养生放在第一位,虽然也使用药物针灸等治疗方法,但更注重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导引、调摄、行气、守一、内丹等及一些特异疗法和心性调养,同时还把社会文化的养生治疗、道德情操调养及信仰疗法放在重要地位。
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孚琛:中国的“诸子百家”都传道,包括孔子的学说都是要传播一种“道”,所以诸子百家本质上是一种道学。中医学本质上也是“道”的医学。
  我认为,中医应该有三个层次,一是她的经验层次,叫验方。二是理论层次,就是辨证施治,这个理论层次里还包括一个层次,就是真正的“道医学”,就是你的“道”能不能达到那个水平,达到道的程度,治病也就没问题了。三是“神悟”的层次,就是“道”的层次,“见症施治”就是一看到患者就知道得的是什么病,就能对症治疗。
  
道医学有些深奥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贾海忠:我们在讲中医的源头时,一般都认为是《内经》。我读完《道医学》以后,感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其实基本上是相通的,《道德经》里老子所讲的这个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医学的源头活水。
  我作为一名临床医生,面对病人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治疗,那就是医生现在从事的诊疗工作;再就是保健,吃点什么可以让少生病,不生病,这属于保健范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养生,就是怎么样使生命更加健康,这个养生我体会到最主要的是养心。
  著名哲学家黎鸣: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的理论的核心就是老子的《道德经》里所说到的那些理论。中医讲阴阳五行,《道德经》讲的是阴阳三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没有说五生万物。五行出自儒家尚书,尚书的内容,参进了对《道德经》的理解。现在,我们要重新理解《道德经》,它用自己的语言去真实地解释了伏羲的72个符号,可以说达到哲学上的至高境界。 
道德为医学之魂
  北京大学历史系李继兴教授:道医学既立足传统又兼容现代,对传统中医“有质无形”、“可感难见”、“为而不争”的“炁”的系统研究,达到了东西方传统医学的新水平。
  炁为生命之源。所谓“炁”,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觉得到的物质性的东西。《道医学》说:“炁,是构成人体和形成生命的最基本物质。”就是说:人是“炁”——“物”的产物;只是此“物”看不见而已。《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炁生,四时之法成”;这意味着人不但是“物的产物”、同时又是“四时之法”的产物,是物与理(道、法则)并生的产物。
  道德为医学之魂。我对这句话体会有3点:一是医、道属同一原理。这个原理就是“阴平阳秘——阴阳平衡”;二是行医者须讲道德,“医,仁术也”。医者父母心,大医慈悲心,这是行医人的基本修养;三是道德乃生命之源。这个“道德”就是“公道”。人若公道则是有德,若有德,“天将灭,犹可违。”正所谓有德者多寿。《道医学》也讲:“万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
 
道学、道教和道医互相影响
  北京中医药大学彭荣琛教授:道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部分,不是中医学的对立面。道医实际上源自于道,总的来说是道家,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比较成熟了,当时诸子峰起,百家争鸣,道家是最大一家。从春秋战国到汉代的这段时间,由于《黄帝内经》的出现,使中医理论系统化,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时代,由于道家当时所占的比例很大,所以说对于中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医里面吸收了很多道学思想。中医本身就具有很多道学的思想,当然道家的发展最后就变成了道学。道教的出现是比较晚的,它是在汉朝以后,当时据考证它是叫做太平道或五斗米道,它尊老子为它的天尊,以后出现了道教。道家出现了道学、道教和道医,这三者互相影响,有可能道医跟道学结合得多一些,就形成了中医的一个很重要部分——道医。
东方科学的探讨
新华社国际部姜岩:东方科学的思想是整体论,整体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我们所在的宇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宇宙是和谐的,可以被认知的;不论怎么划分,宇宙的各要素都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宇宙间所有的一切,包括物质、能量、信息和时间等都是发展变化的,更确切地说是演化的,在一个时间箭头指向无序化的同时,必然有另一个时间箭头指向有序化;与西方还原论科学重点研究物质和能量不同,东方整体论科学更侧重于研究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即“象”。
东方的科学方法和西方的不一样。比如说中医,用西方的还原论是很难解释的。中医思想体现的是古人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思想。西方医学是通过手术、抗生素杀细菌等清除病原方法来治病的,而中医是通过调整人与社会、自然的状态来治病,两种方法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都可以使人恢复到足够好的有序状态。
  “道”,按《道德经》的说法,它是很原初的一种东西,我认为它应该属于现在量子论刚刚开始涉及到的,就是属于一切可能都存在或者一切可能都不存在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一演变,包括宇宙大爆炸,产生了矛盾,也产生了逻辑,产生了先后,也就产生了时间,“道”应该是属于在时间之前,或者说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原初宇宙状态,那个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不要把“道”下降到一种能量的阶段。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