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维摩诘经》01:缘起: 不入红尘,何出红尘。

(2010-12-29 16:58:21)
标签:

维摩诘

佛经

红尘

修道

佛法

感悟

文化

分类: 佛学经典
我读《维摩诘经》01:缘起: <wbr>不入红尘,何出红尘。

不入红尘,何出红尘。

 

     最近要用很长一段时间,研读《维摩诘经》。事情的渊源来自于《益生文化》陈全林主编的推荐,从陈老师那里学习了很多关于辟谷,丹道的知识,这次陈老师全力推荐《维摩诘经》,肯定是让我们深受其益的。正好,元旦辟谷,也是一个机缘,可以有时间,细品这部大作。希望以此,也可以跟广大博友共同探讨学习。
《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
  如果把本经只当作是在家居士所说的一本经,这个观念就不对了!《维摩诘经》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到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
  一般人都以为中国的禅宗是达摩祖师来了之后才传开的,殊不知在达摩祖师以前,由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影响最大,而成为中国文化禅宗的根本经典。 东方世界的两个佛国。
  这本经的份量有如此之重,但因为文字易懂,流畅优美,人们很轻易的读过去了,认为已经懂了,实际上非常难懂。我们这一次把《维摩诘经》和《药师经》连起来探讨,因为它们是一个系统的。为什么说是一个系统的呢?'我们一般都晓得,佛介绍给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是为了方便,让我们末世智慧及福德不够的众生,能够修往生法门。而佛法真正的即生成就,这个成佛的大业与大道,却在《药师经》和《维摩诘经》所表征的东方世界两个佛国。一个是阿閦佛国,就是维摩居士化身成为在家佛所依附的东方妙喜不动世界。
  这个东方的阿閦佛国和另一个东方佛国,药师琉璃光佛土相衔接。东方世界和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相辉映,像是一个太阳系统的昼和夜。当太阳西斜下山的时候,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太阳出来生生不已的时候,又到了东方阿閦佛国土和东方琉璃光佛土。这是佛法中的一大秘密,是真正的密宗。
  所以真正了解佛法以后就知道,一切显教的经典中明显告诉你的,你不懂,就成为大密宗。倒是一切密宗修持的方法,反而很是显教,因为它的密义,你若能深入参究,就明白了、就通了。显教告诉你真正的佛法奥秘,你再参究也不通,除非你福德成就、大智慧成就,才会通了。
  所以这次讲经的因缘,是把真正即生成就,佛法的大秘密告诉你,让你好好修持参学。不要以为打坐就是学佛。
  整本《维摩诘经》里面最重点的重点,是告诉我们:佛法就在这个世间,我们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赖别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为外力仅是方便法门,非究竟法门。所以究竟法门必须要自度自了。例如四川的文殊院有幅非常好的对子:
    见了就作 作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 觉生于自在 生生本是无生
  像这些佛教文学,禅的精神,灵性智慧的渊源,都与《维摩诘经》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的《维摩诘经》中文版本,是在中国历史上动荡的南北朝时期,由西域请来的胡僧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最初是前秦的苻坚发兵去请鸠摩罗什,但鸠摩罗什还没走到中国,苻坚的前秦就亡国了。后来就由姚兴在今天陕西地区所建的后秦国,出兵请到鸠摩罗什来中原。为了请来这一位学者,发兵几十万,灭了扣住鸠摩罗什的三个西域小国家,大概也只有中国南北朝这些野蛮的皇帝们才做得出来。
  这本经的文字之好,今人不由得要敬佩鸠摩罗什的才华。当然,他在中国所收的几位杰出大弟子,像僧肇、僧睿等,都是一流文学天才,自然也是本经文字优美的原因。因为有《维摩诘经》,中国此后两千年的文学、文化都为之丰富了。例如唐代文人的唐诗,几乎无不受《维摩诘经》的影响,从唐代就把《维摩诘经》编成戏剧上演,今日昆曲的《天女散花》就出自《维摩诘经》。这本宗教的经典已经深入民间的戏剧、歌曲、舞蹈,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无与伦比。但是近代一般的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哲学史的学者,因为佛学涉猎不深,就看不通这一点。而近代佛教界人士,却不精历史,或文学根基不深,也同样摸不到这样的观点。
曾读到过鲁迅先生这样的话:南北朝时期,有学问的人都有三种爱好:吃药、清谈、维摩经。至此我才明白,体会那种清淡、明净和俊逸的悠古之思,更重要的是,像经中所说,怀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
  《维摩诘经》深受喜爱的原因还在于它的文笔优美,气势磅礴,光是那一一列举出来的声闻弟子和各路菩萨就能让你体会这其中的神奇、曼妙所在,读起来齿颊留香,浮想联翩。把佛家的意境用“空”、“真如”、“法”这样的汉字释义出来,现其玄妙而又赋其妙境,难怪乎会受到如此之多士人的喜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出现的最多的佛教人物恐怕除了观世音菩萨就是维摩诘居士了,如果说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民间成为普通百姓祈求幸福和帮助脱离贫苦的化身,那维摩诘则成为中国人超脱虚无的精神寄托。谢灵运有《维摩经十譬赞》,苏轼则称其爱妾为“天女维摩”,王维更是自号“摩诘”,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就是这样一位游戏人间,示疾以说法,甚至深通玄理的风流名士,他“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以方便之智,慈悲之心,普渡世间一切执迷于名利、执着于生死的众生。
  初读维摩诘,首先会被打动的是那些“不可思议”之神通,如《不思议品》之“丈室中容纳万千菩萨”、《观众生品》之“天女散花”、《香积佛品》之“香积进食”、《菩萨行品》之“手接大千”以及诸菩萨闻说佛法后皆大欢喜,发散出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还有维摩居士神通自在,变化无方,常在各种机缘中现身,与各声闻弟子及菩萨辩论,以宣扬真如之法。王安石有诗赞叹曰:“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无怪乎小乘弟子见此无不赞叹而自愧弗如,大乘佛法如大海般的庄严、深邃和宽阔便在此间显现出来了。而此经之“不思议”还在于所谓“真如”是不可思议的,即“无言无说,无示无识”,就如《方便品》所道的“集不思议众说不思议法,现不思议境,赞佛不思议功德,使众生生发不思议心,净不思议佛土,成就不思议众生。”读到最后,知何为“不可思议”,却又难道出“不可思议”之种种,也算是其不可思议之所在吧。
  遍读全经,仿佛一出戏,各色人物、各番对话和各种情节穿插其中,如三幕剧一般,因“问疾”而“示法”,便应了经中所说的“对机说法,应病与药”。居士何尝有疾呢,而只因其慈悲之心上演了这么一出戏文,为我们这些俗世执著于名利欲望生死之辈开出一道疗其心境的药方,为此热火世界施一剂清凉散。而全经的中心人物维摩诘居士,有般若之智、菩提之心,作为一名佛教人物,他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威严庄重,也不是苦寂淡漠,他是一个极具风流之态的人物,也喜欢热闹,偶尔还调戏一下那些声闻弟子,在他的超然之态下掩饰不住一颗旷世之心和深不可测的修为。在他的身上我们仿佛能看到许多中国文人的影子,阮籍的、李白的(李白有诗曰“金粟如来是后身”)、王维的、苏轼的,让我们如此亲切,他的辞章神妙靡丽、辩论辞多语博、示法广取譬喻。经中的比喻之巧妙,又是一打动我之处。
  虽然在《菩萨品》中有说“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但凡夫俗子并不是人人都能像文殊菩萨那样,见维摩默然无言,即如闻狮子吼。为方便故,维摩居士以一个个曼妙的譬喻引我们渐入佳境。最经典的莫过于“十譬喻”,用十种转瞬即逝,不可捉摸的事物来比喻人的身体本自空幻虚无,无常实无的,和《法华经》所说的“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一样,既然如此,则不可得,因此更不会执着于此。有这种看法,也许我们就不会感慨“红颜易老”、“花无百日好”了,无论美丑、善恶、尊卑、长幼,本都是虚无,没有自性,皆由各种因缘所结,不应对此抱有执见。又如《佛道品》中的“莲花喻”:“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佛陀以此来说明“行于非道,为通达佛道”。莲花若高高在上,则难以盛开;而正是由于入烦恼世界中,才能出淤泥而不染,终开出纯净而美丽的花朵。莲花始终是深受佛家弟子喜爱的,也许她正代表了佛法的精神:于污浊世界中开花,且能通达于其上,得清净之乐而不贪乐于享受,是为“濯清涟而不妖”也。在《菩萨品》中,维摩诘为魔女说法的“无尽灯喻”:“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读到这里,我深为触动。即使在黑暗的魔道中,若有一人发菩提心,便可以荧荧烛火驱逐黑暗,更何况在尘世中,发善心者何止一二,若能以一灯燃百千灯,就不必为当前世态炎凉人心冷漠感到悲观无望了,因为众生皆有“如来种”,而又有诸多发悲心的菩萨入世间为众生牵引,若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下解脱,便可证得真如。
  《维摩经》中无处不在说“回小向大”,显然维摩诘对二乘的思想是批判的,因为小乘思想对外有所攀援,企图超离三界,正意味着他们这种“企图”也是一种欲求,也就承认了三界六道的存在。而大乘是说“毕竟空”,无有无不有,即是“不二”。既然一切都虚幻本无,那么何妨在何处设“道场”又何妨在何时成佛呢,因为时间和空间也本是空有的。也许已得罗汉果的声闻弟子反而执著于声闻法门,倒不如凡夫俗子被开悟后当机成佛来得快呢。大乘正是对世间的否定到极点便又回归世间,从而便随其方便而成就了众生。维摩居士打通了出世与入世的“空”平等观,重视主观上的“发心”,无处不是“道场”,因此菩萨也可成为住世的菩萨。就如《佛道品》中佛偈所赞: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读经读得有些迷茫,但最后一节课那位大师所说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发善心,说善言,行善也”。返朴归真也许更能让我们接近一切法的真相吧。
  初此接触此经,我的看法还很浅薄,可是能在读经中有所感悟,并且能找到与自己心灵深处相契合之处,被一些文字所感动,我想收获已算不少。这部经典值得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品味,也许真能与佛结缘,作为入世之人,维摩居士的精神也不失成为我们追求意志自由和人生适意的榜样,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之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