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实施方案
(2011-12-06 21:50: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导师制实施方案
第1条
为了配合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大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目标,特制订本方案。
第2条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单线条的教育形式,工作渠道单一,方法机械,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甚至扼杀学生个性;而普通任课教师对自己的定位有偏差,常常忽视教书育人的统一性,"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矛盾非常突出。
针对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许多缺失,包括道德行为有偏差、不会感恩、学习怕吃苦、心理有障碍、无生活自理能力等情况,学校适时提出并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在"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的理念指导下,提出了"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让教育更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的口号。力图通过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抛弃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重新拾回成功的自信心,从而走向学生主动和谐发展,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第3条
(一)定位: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导师制就是由全部任课教师参与的亲情化、个性化、渐进性、实效性的教育。要全程、动态把握学生的发展轨迹。
导师制的核心是"个性化",基本策略"沟通",基本形式是"一对一"。导师的定位是:学生树立理想目标的指导者,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学生个性发展的辅导者,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铸就者。
(二)实施方法和步骤
1、根据学校要求,成立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召开教职工大会,阐明实施导师制的意义和方法,成立工作小组,明确工作小组成员的职责。
2、摸底调查:各班调查学生实际,摸清学生的需要。
3、双向选择确定导师:每名教师选择10名左右的学生作为指导对象,同时要征得学生同意。
4、导师开展工作。
(1)建立档案
由导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每一学期的表现及每次考试后的成绩逐一登录,分析对照,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2)家访联络
进行定期接待家长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求教育方法。
(3)谈心与汇报
5、对导师制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评估。每月级部检查一次,检查档案与学生问卷调查相结合;每学期由"导师制"领导小组对"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