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讨提纲
近年来,中小学管理工作在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步走向了由注重终结性管理转变到注重过程管理、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变到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新路子,不断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以人为本、严而有情,涌现出一大批规范化学校。但随着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学校具备了独立法人的法律地位,办学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因素更加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生源、经费、师资等办学资源竞争的挑战。学校要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必须要在管理工作中精心谋划,对学校的薄弱环节有清醒的认识,在办学特色和管理质量上狠下功夫,争取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干部教师管理思想和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素质教育在实施中存在着较大的偏差。长期以来,我市广大教师忠于职守、辛勤劳动,特别是在经济薄弱镇的教师生活清苦,待遇不高,但依旧能够孜孜不倦、努力工作,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勤勉态度堪称楷模。但我们也要看到,教师队伍中的一些人素质还比较低,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还不能适应学校工作的要求。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十分陈旧落后,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成绩、轻教学过程的现象比较普遍,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些教育干部的法规意识、民主管理意识、人本意识比较淡薄。具体表现为学校常规管理主观随意性大,制度不完善,有些规定甚至违反教育教学规律。一些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延长学生在校时间、超量布置作业、学生考试排名次、转化后进生措施不力等严重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做法,以及在学籍管理中弄虚作假、校园管理混乱、体罚学生、乱收费等现象,在家长中和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干部教师思想观念的变革、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已成为当务之急。
2、学校管理局限于常规工作,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不高。我市近两年来涌现出一大批规范化学校,它们的管理工作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可是,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我们还没有几所真正能够打得住、叫得响的“特色校”、“龙头校”,一些比较好的学校也只是做到常规工作抓得细、管理比较严,远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的指导。一些校长只强调教师把书教好,把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提上去,而对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纰漏和一些违规现象不能旗帜鲜明地制止,缺乏创名校、办大事业的魄力,管理工作只是在低层次上运转。比如,有些学校在实行聘任制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上出现的问题,不但未能起到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反而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再比如,由于高校收费并轨以及办学体制的改革,教育成本多方负担,加上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难的现实问题,家庭教育子女承担的经济、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表现在义务教育学段特别是农村学校,一些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学生隐性流失问题变得突出,而对待这些问题,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工作十分被动。
3、德育管理方法陈旧,针对性不强。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在有些学校还得不到落实,德育工作是软任务的思想表现的比较普遍。思想政治工作只是重复老路子,唱旧调子,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生常规管理中只注重行为的外塑,而缺少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的内化,德育工作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做得还不够。德育内容缺乏灵活多样的载体,又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个别学校的德育工作随意性大,缺少德育目标的总体规划,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此外,校内的育人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4、管理机制不活,评价的实效性不强。学校管理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创见的管理机制,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学校的管理机制机械死板,考核评价的实效性不强。目前,学校对各项工作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行政指令和领导干预的层面上,评价机制的杠杆作用没有发挥好,不能建立依靠科学的评价手段和学校规章来调动教师创造性的运行新机制,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从事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受到了遏制。一些频繁的、有失科学的检查、评比,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广大教师疲于应付常规性工作,特别是烦琐的量化打分在很大程度上捆住了教师的手脚,使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教改,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对策与建议
1、强化开拓创新意识,提高校长管理素质。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长对整个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管理,其次才是行政上的管理。因此,校长要尽快转变认识,改变以往被动的思维模式,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高度的事业心,明确自身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切实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特别是预见力、决策水平和人际协调能力。要做好这一点,每个校长都要学会从烦琐的事务中摆脱出来,端正态度,甘于寂寞,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书学习。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公正无私的包容性,多向教师学习,思贤若渴、知人善任,发挥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要走在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前列,成为善于接收新知识、新观念、具备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学校带头人。这种创新应当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目标创新、方法创新、成果创新,如学校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学校办学资源结构的调整、教育教学的改革等。同时,校长也要着力培养全校教职工的创新意识,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创新实践,依靠大家的努力,促进学校整体的进步和提高。
2、创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教育事业最终要靠人来实现、来落实,积极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的教职工队伍是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与基础。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学校要以教师队伍、学生、教学、校园管理为重点,通过教育、行政、工资分配、纪律等手段,创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齐心协力抓管理、促质量的强劲势头。要重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既要看到教师队伍中积极上进的主流,也要看到部分教师人心浮动、情绪懈怠的不良倾向。对此,校长既要抓制度制约,又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根据中小学的现状,学校的管理工作应该首先从建章立制入手,在严、细、实、恒上下功夫,既要严格、细致,又要持之以恒,更要抓好落实,不仅是挂在墙上、印在纸上,更要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上。章程和制度的建立,是校长办学思想和管理思想的体现,是办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的基础,既要遵循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又要切合学校的实际。其次,逐步建立、完善教委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坚决摒弃单纯以升学率高低、考试成绩多少去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简单做法,评价结果要做为考核单位和个人工作的重要依据,与评优评先、工资分配以及学生升学直接挂钩。再次,市、镇两级教委要建立期初视导和年终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中小学管理工作的监控和指导。同时,学校内部要进一步落实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加强学校的民主化管理。
3、加强教学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校长在贯彻教育方针中,要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宽广博大的胸怀,如果在办学中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就必然在错误的教育思潮面前随波逐流,偏离教育方针。要按照课程方案的规定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不准任意增删课程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难度,不准超量布置作业或加班加点,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激励和创新机制,要尊重、信任教师,给教师教育教学的权力,教师必然会主动想办法、动脑筋,就会积累出许多鲜活的经验。相反,校长处处束缚教师的手脚,就会扼制他们的创造性。教师不单纯是教学人员,更是教学研究人员,学校要抓好科研兴校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发挥自身优势,追求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创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
4、积极创建规范化学校,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从大处讲,体现着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在小处讲,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水平和师生的素质达到了相当水准。全市中小学要深刻认识创建规范化学校的重要意义,以此为主抓手,按照“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生素质优良化”的要求,制定创建目标,认真搞好自查自改,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对于办学条件较薄弱的学校,要立足于搞好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内部装备,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同时,建立有效的学校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对办学条件较高、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校,要有创名牌、办名校的气魄,发挥学校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向薄弱校输出办学思想、办学模式,以高质量、高效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全市教育做出贡献。市教委对规范化学校的创建工作将继续贯彻既定的激励政策,并对已命名的规范化学校每两年复评一次,复评不合格要摘牌并进行通报,以促使这些学校进一步抓管理、上水平。中小学校要用好、用足这些政策,抓住有利时机,加快规范化学校建设,每镇(处)都要培植自己区域内的典型学校。
总之,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创新,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中小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更应该加强对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双重管理,重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全校形成改革意识浓、办学机制新、教育管理实、市场理念强的办学新机制,保持学校发展的强劲势头,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 讨 提 纲
绣惠镇茂李小学
韩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