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2017-03-30 15:28:46)
标签:

公益

教育

汽车

杂谈

乡村

继续来讲故事。
学生篇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1.
这次,我们先来读一首诗——
《透明蜘蛛》
我看见一只蜘蛛
透明的蜘蛛
它用它自己的丝
为它的孩子做了一床被子
让它的孩子不再寒冷
让它的孩子幸福
这首诗是杨圩镇富佳小学四年级学生沈佳乐在“粉笔头”刘沐雨绘本课上的即兴作品。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上绘本课,教绘本课程的刘沐雨老师在课上为同学们分享了谢尔•希尔弗斯坦的透明诗《透明小孩》,沈佳乐同学便仿写出了人生的第一首诗,同时,也是杨圩镇富佳小学有史以来第一首出自学生笔下的诗歌。读了这首诗,不知你会有什么感受?
与此同时,在第二天画微心愿的时候,沈佳乐同学又一次出人意料,他说这样写的:我想要放大镜,有了放大镜,就可以观察一些景物和动物,还有物品。
多么微小而美好的愿望。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2.
还是一位四年级的同学,王俊杰的小故事。他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员,可是他与很多顽皮好动、课堂上讲小话、吃辣条的孩子不一样,他是为数不多爱学习、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
来到杨圩镇富佳小学的第一天,便看见他和两外一个同学在清扫楼道的积水,我顺口问了他一些问题,他的反应却是腼腆中有条不紊。之后的几天的表现,他成了粉笔头们夸奖次数最多的一名学生。虽然,课堂上偶尔会悄悄看从阅览室借来的书,大概是很久没有看课外书了,竟然那么痴迷,以至于我站在他身边,他都没有发现。
一天课间,我又和他聊起来。
问:“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怎么办?”
答:“有老师。”
“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吗?”
“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报效祖国。”
“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在书上看过。”
……
果真,上学对他来说是个有吸引力的活。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3.
这是一对每天要步行半个多小时路程才能到学校的双胞胎单亲留守小姐妹。当别的同学都住进了三层的水泥小楼里,当别的同学每天有电动车接送,这对双胞胎姐妹还住在家徒四壁、阴暗潮湿的老屋内。从小没有见过母亲,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唯一陪伴他们成长的就是73岁的奶奶,奶奶身体不好,姐妹俩只能步行去上学。这样的童年,对她们来说没有一点美好,小确幸的是双胞胎非常懂事。
家访那天,双胞胎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抿着嘴唇、低着头,不言不语,这似乎是她们惯有的表情,但是通过她们的表情和眼神看得出她们对母爱对家庭的渴望。
家访结束后,通过老教师的口中才得知,原来双胞胎的爸爸是残疾人,妈妈神志有些不清,生下她们之后妈妈便离开了,现在没人知道她的去向,姐妹俩更是对妈妈一点儿印象都没有,只知道她疯了,现在大概又改嫁了。
一直不相信命运,可是这样的出生或多或少应验了命运这个分量十足的词汇。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通过一天天的熟悉,关于这样“第一次”的小故事小惊喜越来越多:包括第一次做广播体操、第一次捏粘土、第一次学魔术、第一次听吉他演奏、第一次触摸钢琴,甚至学校第一次迎来了支教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格外的有活力并且拥有独立的思想,只不过他们一直没有施展自己的小平台。

教师篇
这次我们支教的杨圩镇富佳小学,要从北京飞两个小时到南昌,再从南昌坐二十分钟高铁到高安市,从高安市再颠簸半个多小时到杨圩镇,之后再做二十多分钟车,才能到达。这是一所有各界爱心人士捐建的希望小学,虽然硬件设施不断丰富起来,但是种种现实还是让当地老教师感到无力,他们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老师来到这里。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1.
王老师,杨圩镇富佳小学年纪最大的一位老师,64岁,任三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每天上3-4节课。本已是退休养老的年纪,但学校教师资源实在是太贫瘠了,便被返聘回来。王老师教了四十多年书,现在又被返聘回来,一辈子站在讲台上守护着这个村庄,送一批又一批学生。
每天看他在办公室不言不语,除了批改作业就是看一看学校订的课外读物,我问他退休了为什么还愿意回来,他的回答是:“趁着还能发挥余热,为孩子们多尽自己的一份力。”其实,他也是第一次接触支教老师,粉笔头们的到来,对他本身的触动很大,“素质教育课很重要,能够开发孩子们各方面的心智,可是毕竟我们这些老教师的能力和精力都太有限了。”

2017江西支教日记4:成长与困厄

2.
每天粉笔头们上课,有一位瘦小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教室的窗口,拿着本子和笔认真记录着。她就是杨圩镇富佳小学年龄最小的李老师,1994年出生的她,今年刚刚22岁,在宜春学院分校读了三年师范后于去年回到家乡,成了一名有正式编制的乡村教师。她是国家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中的一员,自从上了这所大学,便签订了在乡村任教五年的协议。可是,没想到数学专业的她却教了语文,这种状况很多乡村小学都有,缺什么科目就教什么科目,再正常不过。
教一年级语文课的同时,她还兼职着美术老师,“其实,我们很少上美术课,我就是平时教一些简笔画”,边说边给我看存在手机里的图片。
一天上午,我悄悄去听了她的课。
“上课!”她清了清嗓子,一张娃娃脸摆出了几分威严。
“老师好。”39名六七岁的孩子嗓音清脆响亮。
“同学们好。”
“都拿出语文课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生字。呼——招呼的呼,乐——快乐的乐”。
她先领读了一遍,孩子们的嗓音依旧清脆响亮。于是,开始在黑板上一笔一画演示,教所学汉字的拼音和写法。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时不时背对着学生,没过几分钟,孩子们便骚动起来,“老师——老师——”。
“1——2——3”,她继续摆出威严。
“坐好啦。”孩子们惯性地回应的同时摆正了身体。
没过一会儿,有骚动起来,借铅笔刀的、悄悄吃东西的……又一片东倒西歪。
“写不完不许下课。”
……
一节语文课就这样坎坷地结束了。
“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忘性大,一个知识点要反反复复讲,认字、阅读、写字、练习。所以,我宁可讲得慢一些,也要保证他们都学会。”而这也是学校很少上音体美课程的一个原因。“你知道吗?为什么我很少教他们画画,就是因为有课程任务。”
“志愿者老师们的普通话课对我启发很大,我们这里几乎都用方言上课,很多孩子都不会说普通话。其实,通过一年多与孩子们乡村,有快乐却也有无助甚至质疑的时候,还好离父母近。”
嗯,其实在我眼中,她还是个半大的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