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南站支教日记1:走出深山的渴望

(2013-10-09 00:11:23)
标签:

爱心

孩子

红粉笔

云南

杂谈

云南站支教日记1:走出深山的渴望

云南位于中国南边,是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历史底蕴丰厚的少数民族聚集之地,有彝族、白族、纳西族等,丽江当地则以纳西族为主。

    初识纳西族人,一打眼就一个印象:黑皮肤。千百年来,纳西族的的确确“以黑为美”,原因很简单:当地海拔高、日晒时间长,在户外辛勤劳作,皮肤被晒黑很正常。反过来想;若皮肤白皙,那八成是个足不出户的懒人。“以黑为美”在这里实质是尊重劳动的一种精神体现,“又黑又壮”则是当地人崇尚的标准身材。有句戏语是这么说的:肚子像西瓜,臀部像南瓜,笑起来像哈密瓜——这在他们眼中就是真正的帅哥美女。随着越来越多汉族人融入纳西族人的生活中,纳西族的审美观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云南站支教日记1:走出深山的渴望

纳西族非常传统,早年多数族人居住在山里,虽说不是与世隔绝,但很少有上过学的,懂点汉语的人更是不多,一般就是一些同汉人通商的买卖人会说些简单的日常用语。纳西族的妇女们,耕地、砍柴、采摘等各种男人能做的劳作,她们一样也做,但却没有跟男性一样平等的就学机会。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是由她们的男人主外,跟人打交道,家中大小事情拿主意,而女人只主内,在这里“女子无才便是德”体现的淋漓尽致——下地劳作、做好家务、带好孩子、侍候好丈夫就是个本分的好女人。她们常年进行体力劳动,晒得足够黑,身体足够粗壮,在当地人眼里,这就是个值得竖起大拇指好好赞的标标准准好女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脚步,居民生活得到改善。当人的物质生活满足时,精神文化的需求就表现出来,再传统的人们都开始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当女性跟有男性一样平等就学的机会时,这才是文明进步的开始。
云南站支教日记1:走出深山的渴望
  虎跳峡小学紧邻著名玉龙雪山,多数孩子的家就在这附近的山里。家庭条件都很普通,一般只让孩子读完义务教育,家中如果孩子多的话,还一定是男孩子优先。但只有其中的少数人才会上高中,而走出山门去上大学的更是寥寥可数。
云南站支教日记1:走出深山的渴望

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总会遇到这情况:上过高中的,发现自己高中毕业时,只上过初中的小伙伴们,没到法定婚龄时可能娃娃都有了,就等着领了结婚照后给娃娃上户口;上过大学的,落差就更大了。小伙伴们再聚首时,他们的命运虽由读书而变,谈论的话题可能说的到一块儿,但他们的根都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努力用自己的辛勤,给自己的子女创造一片更好的就学环境,不求知识改变命运,但坚信他们的前途会比父辈更光明。

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十一小长假还没结束,一行人就远赴云南丽江。我们的目的地是虎跳峡中心小学,去这个不足200人的小学,捐赠教学物质,提供物资帮助,并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有的孩子的父母也走出了这座小镇,在工厂的流水线机械化作业、在工地上带着安全帽盖房、在大城市白领能享受到的各种服务行业里靠自己的双手和体力打着工,挣钱养家,供儿女读书。

    我们的任务就是教他们懂得学习的趣味,明白知识的力量,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一番精彩,而双手并不是走出深山去体验这份精彩的唯一渠道。
云南站支教日记1:走出深山的渴望
云南站支教日记1:走出深山的渴望

每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积沙成塔,聚少就能成多。正如粉笔头的誓言:
我郑重承诺

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

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

传播素质教育理念

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

共同前进的新农村

贡献力量!

云南站支教日记1:走出深山的渴望

 

之后的支教日子里,请相信,我们会用行动证来证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