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丽江两周了,回想起束河的客栈,石板路,蓝天白云,十八弯的山路,以及转个弯之后豁然见到的校门,心中还是会一动。难怪丽江最畅销的一本书是“丽江的柔软时光”。原来到了那里,暂别原本像“张小盒”一样的让人头大的模式化生活,心真的会柔软起来。
是不是自己是个容易被打动的人呢?看到新浪微博上志愿者们热热闹闹的讨论,来来往往的@成串,开开心心地发照片说感想,真的觉得温暖好像快要化开来了。
回到城市,重新开工之后,正在被连续七天的工作日搞到几乎头晕,今天一下子有机会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去丽江支教的华老师的日记,一篇是柯记者的支教记录。突然仿佛思绪又回到了那里,那条山路边的小学校。征得华老师的同意,把他的随笔贴出来和大家分享我们共同的思考和感动。

丽江-古城,在很多人心目中是追寻传统城镇文化和纳西族异域风情的地方。五年前,雪佛兰红粉笔在这里出发。不过那时候,我还不认识红粉笔。
雪佛兰红粉笔五周年,我来到这里。丽江对于红粉笔是乡村支教旅程起航的地方。这次五周年的支教有三所小学,最近的丽江市金安乡龙山光彩民族小学,他们离开丽江古城只有18公里,然而盘延的山路让大巴开了一个多小时。略显简陋的校舍,玩耍的孩子,映衬在白云蓝天下,我们的支教正式开始了。
一周的集体生活,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而且更为艰苦。队员为了精心准备一堂课程,晨练晚读,苦思冥想。队长除了备课,还要为了课程安排绞尽脑汁。众口难调,为了合理安排,挑灯夜战,“先民主后集中”,考虑年级、档期、课程连续性等各个方面,每天进行优化排列组合。而工作人员更不要说,为了28日下午的五周年讨论能够为红粉笔更好献计献策,28日晚上的聚会可以让老师孩子志愿者能够开怀,展示大家在支教中的收获,霍萍甚至熬了一夜没睡。
如果你一直在城市里生活,朝九晚五,平时上班昏天黑地,周末聚会海吃海喝,讨论旅游、购物、房子、孩子……你会不会觉得这群人远赴千里,用光年假,坐几十个小时火车跑到山沟沟里面,每天吃盒饭,睡五六个小时,跟自己之前从未谋面从不相识的人同食同寝、推心置腹、有时开怀大笑、有时争论到脸红脖子粗,简直就是莫名亢奋,自讨苦吃?
如果你亲身参加过,经历初登讲台的忐忑甚至语无伦次,继而一起探索到恍然大悟,最终看到孩子的笑脸,收获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甚至在回到城市的某个夜晚,和队友一起喝了几杯之后互相兴奋地谈论自己和孩子的近况,那么你一定不会这么想。
话说远了。回到现实。在金安乡,学校里孩子们普遍营养不及城市的孩子,黝黑的皮肤或许是因为高原强烈的光照,然而个子普遍不高,中午的盒饭里面大多是米粉为主食,两根火腿肠就是所有的荤菜。我是六年级一班临时的班主任,支教课程是中国历史――楚汉相争,课程进行的比较迟缓,山区的闭塞令人有些意外。六年一班共31名孩子,到过丽江市区的仅仅两位,当问起云南在中国哪里的时候,孩子们积极回答了六个答案,没有一个是正确的。
之前和一个老志愿者交流,他说几次红粉笔参加下来,他认为限制乡村孩子开阔眼界的最大“死穴”是地理知识的匮乏。即使教室中贴着中国和世界地图,孩子们对地图如何使用,路程多久,方为感等完全没有概念。甚至老师都没有概念。曾有孩子坚持认为,“老师你看,翻过远处那几座山,就到北京了”!
上课时凝神聆听的眼睛,书写笔记的认真,有个孩子叫和君勇,坐在教室第一排,教学的内容他会带头很大声的念出来。那种求知的渴望,与他们现实所掌握知识的匮乏,巨大的反差让人揪心不已。因此,在原来的基础上,我额外增加了地理的课程。同时,支教期间看到六年教室内有一个小书柜,于是后面的课程又多了如何使用书籍,利用前言、目录、正文、章节,进行课外阅读的知识,希望他们在我们离开之后,仍然可以保留对课外书的兴趣,尝试去使用这些书籍,虽然书籍不多,但仍然可以增加一些见识。也希望自己在短短的支教日子里,不仅能授人以鱼,还能授人以渔。
支教的课程在白云爬过山头的时间里流淌,和孩子们慢慢的熟络。他们会在经过你面前的时候,腼腆地的叫一声“老师好”,在课间时候询问你,下堂课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看着他们仿佛看到自己曾经飞翔的童年时光。我们鼓励孩子怀揣自己的心愿,萌发梦想的种子,有个孩子说她的心愿是用白云给妈妈做条围巾,这样的话语让我们自己心灵中留存的童真不禁颤动。或许山区带来了闭塞,同时也隔绝了尘世的喧嚣,孩子们质朴的灵魂不受污染,有的环境甚至让人羡慕,支教小学学校之一的三古完小窗外是流淌的金沙江,门前是宁静的小小草堂。我们小心的鼓励他们编织梦想,生怕自己世俗的体验对他们的梦想有所映射,梦想需要靠他们自己去追寻。
那里的天很蓝,云漂的也是那么的懒散,站在空旷无人的玉米地里,远处就是树木点缀的丘陵,聆听风声拂过的沙沙声,感受心灵深处,那片纯净湖面上泛起的涟漪。我们在给他们带去知识的同时,交换到孩子们纯白的灵魂,不仅给他们带去了梦想的翅膀,也让我们追寻梦想的脚步更加的坚定。
当我回到上海,重新点开雪佛兰爱心支教博客,翻看五年前在丽江的记录,虽未身临其境,但内心仍一次次感动。直到看到唐队挥舞队旗的照片,一片炫目的红色,从未褪色的热情和热爱,而如今除了沉淀,更加入了思考和理智,以及坚持。下面是五年前唐队的照片。

“五年前的四月份,也是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来到光彩民族小学。”唐老师告诉我,“五年前这个学校规模非常小,教学设施落后,师资队伍也薄弱。今天我发现整个学校的变化非常大:班级的数量从原来的6个上升到9个,学生人数由原来的10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都有很大的提升。而当时我的学生,现在不少已经到丽江高中读书了。”
五年后,无论是学校,还是唐老师自己,都有很大的变化。如果说第一次的参加是误打误撞,是看到“精神支教”几个字之后的热情,那么五年来的几次参加,就越来越理智。唐老师说这个项目和五年前相比,可以说越来越成体系。如果要说志愿者做的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也要看到老师。毕竟老师才是朝夕陪伴孩子,是孩子今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力量。我们走了以后能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什么,能给这里的老师留下什么东西?
在国庆节修整自己,重新开始工作之时,在键盘前敲下这篇感受。一个朋友看到之后告诉我,“文字有点压抑,感觉感情没点透。WHY?”。我想了很久之后回答,“压抑的是心情。反正就是这样的感觉,比起刚开始参加红粉笔的兴奋,觉得现在要做的事情更多,所以心情没有原先那种欢快。”
的确,五周年的讨论,是一个开始。红粉笔关键词、支教效果持续性、志愿者管理自治、红粉笔俱乐部、为孩子还能做些什么等各种话题的讨论,是一个回顾,更是一个起点。不知不觉,作为一个参与者,除了热情,加入七分理智,我也已经不知不觉开始将思索这件事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情。也许这正应了讨论会上,红粉笔的发起人所说的,“最好的管理是志愿者自己管理自己。我们只是搭建一个平台”。雪佛兰红粉笔的凝聚力也许就在于如此吧!我已经不知不觉在期待下一个五年的开始。
这次同行的一个粉笔头儿告诉我,丽江站结束前一天晚上,这次雪佛兰红粉笔支教的增明完小的队长李杰拿着我们的红色的志愿者外套四处找大家签名,签完之后,一个人把外套蒙在头上,喊了一句:“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我可能会忘掉很多东西,但是孩子我永远不会忘,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个场景当时我不在场,但听说之后,我的眼眶有点热。
因为我们不仅同行,而且拥有同样的感受。
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